2013-10-08 00:00:00 作者:朱禄山 来源:今日高邮
人们常说,世上三行苦:取鱼、打铁、磨豆腐。可我们这里的吕老汉这豆腐一磨就近四十年。吕老汉名叫吕华高,今年七十六岁了,自从三十多年前开始磨豆腐,从没停止过。他当初磨豆腐仅仅是为了从中找几个钱补贴家用,如今却是为了活动活动身体,更主要的是周围的人们吃吕老汉制作的豆制品习惯、放心,餐桌上离不开吕老汉的豆制品了。
当年吕老汉磨豆腐系生活所迫。三十多年前,吕老汉和他老伴四十岁不到,他们有三个儿女,最大的才十七八岁,最小的才十一二岁,一个挨着一个,个个都在上学,正是用钱之时。虽然已经分田到户,但由于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家里经济还是十分的窘迫。为了解决儿女们的上学费用以及日常开支,吕老汉,不,那时还不能称他为老汉,顶多称他为老吕吧。老吕左思右想,自己别无所长,想到以前自己曾经在生产队磨过豆腐,如果重操旧业磨豆腐,只要起早带晚,人吃点苦,既不影响种责任田,还可以赚一点辛苦钱,不是很好吗。于是老吕说干就干,花了不多的钱,从队里买来闲置不用的一套磨豆腐用具,从街上买回石膏等必须用品,黄豆家里有的是,就磨了起来。
老吕刚开始磨豆腐,全是传统工艺制作。每天晚上一般称二十斤黄豆,用清水浸泡在水缸里。那时我们这儿还没有自来水,老吕性格纯朴,做事较真,每天从河里挑水存放到大缸里,然后放一勺明矾,搅拌一下,等其沉淀以后,舀上面的清水来泡黄豆。第二天清早,一般是三点钟,老吕和妻子起身、漱洗完毕,就开始工作了。正常情况下,都是老吕把浸泡好的黄豆捞上来,用清水把黄豆过滤干净。他妻子则用清水冲洗相盘(压榨豆腐和百页的制作台)、磨盘等工具,再把烧浆锅的柴草准备好,这才正式开始磨豆腐。老吕总是手扶“磨担”作直线运动推、拉磨,他妻子拗磨,一手跟着老吕的“磨担”推动磨盘作圆周运动,一手用铜勺舀着水豆参半的原料放入磨眼里。这活儿是十分机械枯燥的,老吕这时总会找话儿跟他妻子说,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以便消磨时光。不知不觉中,大约两个小时吧,老吕夫妇俩把浸泡的豆子磨完了。接着是“吊浆”(把豆渣和豆浆分离的工序),老吕用大铜勺将磨好的豆料从缸里舀出来,倒入“吊浆幅”里,再舀上一小勺香油脚(它是用来杀沫,加快吊浆速度的)放入豆料中搅拌均匀,就听到“哗啦啦”不断的豆浆流水声。经过二十多分钟,吊浆结束。老吕把生豆浆舀到专煮豆浆的大锅里,他的妻子就去生火煮浆。趁这空隙,老吕取出适量石膏粉放入木桶里,用清水充分搅拌,等候豆浆煮开后使用。约半个小时吧,豆浆煮开了。老吕的妻子总会舀两碗豆浆凉在旁边,闲下来两口儿就喝豆浆充饥。这时老吕用稍大一点的木桶,把煮熟的豆浆从大铁锅中舀出来,高高地举起,对着一口中等大的水缸,缓缓地倾倒着。他的妻子将先前老吕搅拌好的石膏水伴随着熟豆浆同时倒入缸中,盖好缸盖。经过十多分钟的化学反应,豆浆就变成了豆腐脑。老吕夫妇俩才真正进入制作百页和豆腐的工序中。一般情况总是先制作百页,老吕从缸中舀出大半桶豆腐脑,用竹帚搅化成稀粥状豆腐花,在百页箱里铺上一层百页布(制作百页的专用白布),用铜勺舀两勺豆腐花,均匀地铺放在百页布上,把百页布折回来,再舀,再折百页布,直至百页箱满。用一木板压上,放上木枕,架上压杠,吊上“千斤”,黄浆水就从百页箱四周的水眼中涓涓淌出来,黄浆水榨干,百页就制作成功了。老吕的妻子就开始剥百页(即把百页与布分离),老吕则接着制作豆腐。豆腐制作就简单得多了,直接将豆腐脑舀入制作豆腐的框里,用豆腐布包好,上面盖上木板,木板上压一两块石块,稍压榨一会,掀开白布,拿木板条作尺,用小刀将豆腐划成一块块正方形,豆腐就算制作完毕了。这时老吕夫妇俩才有空喘口气,天也在他们的忙碌中不知不觉得放亮了。两口子赶紧搞一点简单早饭草草吃过。老吕挑一担豆腐、百页到沙堰街上去卖,他妻子挑一担到周围村庄叫卖。老吕夫妻俩卖豆腐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有时人家身上不方便,忘记带钱,赊欠一下,他们绝不主动索要,因此他家的豆腐、百页供不应求。每天的辛苦钱总有七八元可得,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那时农村的瓦、木工一天的工资只有一元五毛钱。从此以后老吕磨豆腐就没有停止过,就靠磨豆腐解决了三个孩子读书上学的费用,家里的日常用度也宽裕不少。
老吕夫妻俩在磨盘的转动中,黑发逐渐变成花白,三个儿女也逐渐长大,个个都有了出息。儿子大专毕业后,在苏南地区自己下海开公司,如今身家少说百万,并且在苏州买了房子、车子,孙子在苏州上学。两个女儿也是大学生,都在外地发展,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生活过得美满幸福。每当老吕向人们一提到自己的儿女,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几十年苦没有白吃。他的儿女们对父母也十分孝敬,节假日总从外地赶回来同父母团聚,平时三两天就有电话问候。儿女们多次叫父母不要再磨豆腐,用钱由他们三个儿女来。可老吕夫妻俩闲不住,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磨豆腐一天没停。
毕竟年龄不饶人,十年前,老吕夫妻俩六十大几了,每天起早带晚推拉磨,就感到力不从心了。磨惯豆腐如果不磨,又感到心闲得太慌。于是到高邮城里买回电动磨豆机,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节省了时间,老两口无需起大早了。这电动磨豆机还减少了制作工序,磨豆时豆渣和豆浆直接分离,不用“吊浆”了。但老吕对其他的工序仍然一如既往,决不马虎。尤其是卫生更不放松,磨豆腐用水,即使现在是自来水,他还是把水放入大缸用明矾沉淀,一切用具三天两头进行消毒。他的豆制品仍然保持着传统风味,依然是那样供不应求。每天菜场上,其它卖豆制品的还在吆喝招揽顾客时,吕老汉的摊位早已空空。因为吕老汉的豆制品吃口好、卫生,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