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8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2012年12月27日晚,已进入冬季“一九”的天气,天空中飘着雪花,东一片西一片落在我头上,渐渐化作雪水流在我脸上,模糊了视线。我骑着电瓶车提前半个钟头到达城边某家饭店,参加初中时代一位同学父亲八十大寿晚宴,经同桌的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董姓的长辈。
这位长辈已年过古稀,但精气神十足,见多识广,也很健谈。他告诉我,他从小就随他爷爷走南闯北,大码头走过小码头靠过,后来因为母亲舍不得他长年在外奔波、吃苦受累,就在镇上给他摆设了一个摊位,搞点小买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为了给家庭多带来点收入,常年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我老家董潭是他天天必去的地方,因董潭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好,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也多,一担货挑到头,不用半天工夫就卖个精光。
后来,临泽镇上招工,便把他分配到我们村供销合作社工作,接到通知后,他高兴极了,几夜没有合上眼。几日后在家人的陪伴下,来我们村上班了,那年他已十九岁,一晃在我们村供销合作社干了四年半。
话布口袋破了口儿,那位老者提起董潭越说越来神,我趁他点烟的工夫,才插了一句话,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他听了激动地从席位上站了起来问道:“你是地地道道的董潭人吗?”“是啊。”“你姓史还是姓朱?”“我姓张。”“姓张?”“董潭庄上姓张的不多啊。”“是的,我母亲姓史。”“你母亲叫史什么?”“史才女。”“史才女就是你妈妈啊!”“是呀。”“这就难怪了,有其母必有其子!”“过奖了!”“你妈妈是董潭庄上有名的热潮人、和事佬,方圆十几里地都晓得你妈妈的大名,她善做好事、积德事。不瞒你说,我才到你们村工作不到一年,你妈妈背着我跟我单位领导了解我有没有相对象,后来我才晓得,你妈妈真是个好人。”老者接着话茬说:“你们村是个大庄子,东西三条街,南北五条巷,庄中心还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夹沟河。河的两边布满了做生意的摊位,非常热闹。庄中间还有一座引人注目耸入云霄的 望台。晴天好日的站在 望台的最顶端,一眼就能看到兴化城。你们村有九个生产小队,人口密集,要有三千人口之多,家家住的都是一式头的土坯茅草屋,户户坐落在像似钓鱼岛的一块宝地上,四周环水,水下资源非常丰富,庄西边长着一眼看不到边的芦苇荡,每年春夏交替季节,我和单位上几个同事,划着小木船到芦苇荡里悠闲,捉野鸟,拾鸟蛋。”
“你们庄上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大名叫史万庭,村里人都叫他老先生,中医水平不错,倒跟我们临泽街上一位大名鼎鼎的张德勤老中医先生差不多,为人谦和,四乡八里的人们都慕名而来,找他瞧病。这位老先生找了个倒插门的女婿也是从医的,医术医德也小有名气。老先生姑娘在家开了个缝纫店,手艺在庄上也是数得上的。我们单位有几个小姑娘每逢店里进一些上等的布料回来,她们都撕上几块,请她量身定做,既合身收钱也不多,服务态度又好,人们只要踏进她家的门,就没有做不成的生意。”
“你们庄上有位名叫史善茂的人,此人了不起啊。自幼双目失明,但记忆力超常,平时靠收听有线广播,就能把当时七种样板戏里所有角色的唱词、念白一字一句不漏的,并按出场顺序背得滚瓜烂熟。他不光会背,还会唱,他常跟着别人后面来我们供销社购买东西,大家请他来段京剧或扬剧,从来没有回过人的面子,他张口就来。”
“你们庄上还有一位闻名全村、相传周围的老君子,那位老君子名叫史万林,家住你们庄西头,育有一男三女,从事杀猪行业几十年,他从不赚黑心钱,服务态度又好,你要哪块肉他就给你剁哪块肉,他卖出来的肉没有一次缺斤少两的,只有多给。开始我有点半信半疑,不少称就已经不错了,怎么还会多给,为了证实人们的传言,有几次我随单位厨师去他那里打肉,他都把剁好的肉称得高高的,抬到你面前给你看,得到你认可了,再收你的钱,收完钱再用刀剁块骨头或小块肉作铆子,白送给你,果真如此,名不虚传。后因他年纪大了,改行在家开了个万林小商店,听说有一次春节前他在忙乱中多收邻村姓葛的人家二分钱,吃完晚饭,他手提马灯,跑了好几里地,问了好几家,把多收的二分钱退还给了人家,让这一家人非常感动。在平时的经营中,别人家把从外地进回来的散装白酒、酱油兑些白开水,抬高价卖出,可他同样的商品不掺水,不加价,还低一两分钱卖出。”
随着与老者的交谈,我思绪万千。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他的交流,我突然深深感觉到董潭这样一个算不上大的地方却带给我无限的感动与思念。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才让我的生活更为丰富,记忆更为丰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