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打更的人

2013-11-14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村里有位朱姓的老人,是我们村里的打更人。

我们对他并不陌生,孩提时就晓得他无家室,孤身一人,常年穿一身长长的黑色无领和尚衣,里外油渍脏兮兮的,腰中系着一根稻草绳,脚套一双有底烂帮的毛窝子,左手提着一面破铜锣,右手不离约一尺长的敲锣锤,锣锤是用小树棒子制成的,似火腿肠粗,与锣面接触的一端锤头上面缠有破碎的布条,一来敲打时起保护锣面作用,二来发出来的声音响,锤头约鸡蛋大小圆形。每逢进入秋冬季节,家家户户闩好了门,人们入睡了,他就开始工作了,不停地穿行在村头村尾小巷里,每行十几步远就用手中的锤子重重地敲响手中的铜锣,“咣……咣……”,边走边吆喝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防贼防盗,关好门窗。”和现在街道上巡防队员一个性质。

他个头矮矮瘦瘦的,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还有点跛,我们一群调皮的孩子,每次见到他,都好奇地跟在后面学着他走路,他从来不生气,反调过头来笑嘻嘻说道:“你们这些孩子好玩呢,不回家帮大人做家务,烧火做饭,搓绳编箔子,带你们弟弟妹妹玩,跟我后面跑,还学我,你们是贴在墙上的狗皮——不像话(画)。”他虽长得寒碜点,但打起更来,从不含糊,按时按点,无论晴天好日、刮风下雨从不偷懒,是村里信得过的人。因他父母亲相继患重病,没有钱就医,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给父母亲治病,他把家里值钱的家当全卖了,就连安身落脚的窝——两间土坯茅草屋都抵债给人家了。为了度日求生存,他临时用向日葵杆子做支撑,用稻草做盖房子材料,在别人家猪圈旁临时搭建了一间只能容一人住的稻草屋,地当床,一年四季与稻草为伴,家里穷得一塌糊涂,但他人穷志不短,从不手脚猫馋的,无论走到哪,都备受人们尊重。他虽有一间矮巴巴的茅草屋,四面通风,遮阳不挡雨,村里出于同情照顾他,让他常年住在村里洗澡堂里,白天睡觉,晚上出勤打更。他怕破铜锣被孩子们偷去换糖吃,有事无事都把铜锣系在身上跑,晚上睡觉把铜锣当作枕头用。

老家的过去是个大庄子,人口密,土坯茅草屋一家挤着一家,烟囱一户挨着一户,古色古香的农舍茅草屋,窄小的街巷,木制的小桥,别致的亭台,还有草行、木行、米行、牛行、盐行、茶馆、酒坊,加之每逢秋收结束,家家房前屋后、村头村尾、打谷场上堆满了稻谷、秸秆、芦苇,秋天的气候又干燥,稍不留神就会发生火情。村里为了预防火灾,每年明确他负责打更任务,年终适当地安排些工分为报酬。

一般情况下,打更时间每晚从九点开始至第二天凌晨五点钟结束,这时人们已陆续起床开门了。那时因各家各户都很贫穷,买不起钟表,人们睡在床上,只有听打更人的锣声点数来判断外面是什么时辰了。每更天间隔两小时敲一次,一更天敲一下,“咣”,两更天两下“咣……咣……”三更天三下“咣咣……咣……”,四更天敲四下“咣……咣……咣咣……”慢步行走在村庄每个角落里,听到这慢节奏的声音,户户都晓得外面平安无事,若遇有火灾、偷盗、抢险,打更人拼命地敲响手中的铜锣,听到节奏很快的声音就晓得庄上某地方发生意外了。

记得一年秋冬交换季节,村东头一户史姓人家,当晚把儿媳娶进门,客人们陆续地离去,这家主人老伴就把锅膛里的草灰清理一下,用粪箕运到屋前一个灰堆上,因大意没有用水泼洒,关门就休息了,灰堆里还暗藏着一些火苗,火苗在微微的风里把靠灰堆旁的一个草堆引燃了,紧挨草堆是牛棚,牛棚里拴了集体所有的四头牛,牛棚不远处就是生产队粮库,里面堆满了稻谷。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打更人走到这里,发现火越燃越旺,他赶紧叫醒这家人先自救,快节奏地敲响手中的锣,边敲边喊,“村东头某某家失火了!”人们被一阵阵紧急的锣声从熟睡中惊醒,他又快步跑到村大队部报警,村民们纷纷跑到村部,抬起几架救火的水龙,前往失火地点救火。因发现及时,抢救及时,除草堆化为灰烬外,牛棚、耕牛、仓库、稻谷保住了,这家几间土坯茅草屋也安然无恙。

人们露出了微笑,个个把目光投向那貌不惊人的打更人,夸他是我们村里的守护神。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