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三十年前的自考

2013-11-13 00:00:00    作者:朱震    来源:今日高邮

三十年前,亦即1983年,江苏省拉开了自学考试的大幕。在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的我正求学无门,便报名参加了学习。

那时从部队到地方,都掀起了一股补习文化的热潮。我在宣传科的具体工作,就是负责文化教育。在此前一年,部队办起了干部文化补习班,对在文革期间毕业的初高中生进行回炉学习,然后重新颁发文凭。当时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文革期间毕业的初高中生,其学历一律不予承认。于是,我便先后当起了初高中班补习班的班主任。在陪伴这些干部们学习的同时,我这个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越发感到自己捉襟见肘。尽管我自己一直没有放松学习,但总是漫无目标。回炉我不愿意,也没太大意义,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无路可走,因为我已经错过了高考的机会。

应运而生的自考为我及所有的求学者打开了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获得更高文凭的大门。在有无数路径可以学习并可拿到文凭的今天,人们是无法想象我们当时激动不已的心情的。

部队当时对自考非常重视,不仅为大家报名,订阅了教材,而且每次听课都派车接送。我这个文化干事,便又成了自考的组织者。每次到军区政治部礼堂听讲座,我都要带上录音机,录下授课老师的辅导,回来后翻录给各单位。相比较远在省城之外其他地方的自学者,我们的条件实在太好。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教材的编写者,后来也是考卷的命题者,课后我们还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自考第一年,开设了哲学和党史两门课程。哲学教材的编写者是南大的包玉娥老师。我们的辅导课,都是她讲授,所有的辅导材料,也是出自于她之手。当时录音机还很稀罕,我们宣传科就有三台,而且还有一台是双卡的。所有的辅导录音,可在一台机子上翻录?。因为有事不能听课的,可将磁带带回去补听。虽然有了这些优裕的条件,但大家的学习都很刻苦,因为每个人的基础都很差。特别是哲学,我们这些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从来没接触过。什么“存在决定意识” “否定之否定”,觉得非常晦涩,犹如读天书一般。

我那时虽已成家,但和妻分居两地,因此星期天基本上都蜗在宿舍里看书。一方面,当时的我始终对未能上大学感到遗憾,提干后自学一直抓得很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我作为政治部最年轻的干事,又是自考的组织者,如果我考试未能通过,那就会被人笑话。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哲学,课本磁带我反复看、反复听。党史则因为我的历史基础比较好,所以除了听课基本上就不看。我们的部队就在市区,但在几个月里我很少出去玩。现在回忆起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贪玩的时候,当时的毅力还是十分了得的。我们的副科长姓公,是文革前高中毕业生,他的基础比较好,经常到我宿舍来和我交流。但他特喜欢下围棋,每次来都要我陪他杀两盘。他的水平比较臭,但又好胜。我是惜时如金,若老赢他,他非得接着下。后来我每次赢他后,接着的一盘便卖个破绽,让他赢一把。等他走后,不管多晚,我是一定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考试,我两门课都得了八十多分,哲学竟然考了八十七分。公副科长更是厉害,他的成绩在全省自考生中都名列前茅。我们科长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同志”,平时我就常见他偷偷地在办公室看书。考试那天,他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把重点又看了一遍,临阵磨枪果然有用,结果两门课都考了六十分,成为最幸运的考生。

第二年,我因有机会上全日制大学而结束了我的自考生涯。我的好多战友都在两年或三年后拿到了自考大专文凭,许多人都成为江苏省第一批自考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我的那位副科长更是跻身全省首批自考大专毕业生前十名,奖品是一套《辞海》。当然,历经磨难的人也不少。第一年和我一起参加学习的司令部的一位参谋,考试前压力太大,每天晚上都失眠,以至于头发日渐稀少,到考试前几乎全秃了。最悲催的是两门都没通过,一头乌发,竟没换来两张单科文凭。另外一位战友从部队考到地方,已有十门过关,但另有两门愣是屡考不过。他一怒之下,放弃了自考。好在那时已有其他路径可走,他另起炉灶,最终也拿到了大专文凭。

自学考试,如影随形的是孤独和坚守。别人放歌纵酒,你在灯下阅读;朋友花前月下,你却独上高楼。虽然我只参加了短短的半年自考,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在诸多考试中,自考恐怕是最严格、最认真的了。相比较于其他形式的学习和获得文凭,自考者付出的要更多,得到的知识也更扎实。所以,我一直对参加自考的人心怀敬意。特别是在今天有更轻松的办法获得文凭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人在坚守着孤独和执着,在自考的大海里搏击。这些人更是了不起!?

磨练自己的意志,证明自己的实力。我想这就是自考的真正价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