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3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读经札记
在孔子的学生里,有一位小年龄的,他比孔子小四十岁,比伯鱼(孔子的儿子)小二十岁,这位学生就是安徽籍的陈亢。不知哪一年哪一天,陈亢与伯鱼(孔子儿子孔鲤的字)有过一次对话,这是一次经典的对话,《论语》有记载,《史记》亦有记载。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是这样说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年龄小,脑瓜子比较活,可能也是个小调皮。他想啊,伯鱼是先生的儿子,先生一定给他开小灶了,于是,发问:“你在教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陈亢的发问是符合常理的,人有其私,圣人不免。作为老师,给自己的儿子有一点特殊的照顾也在情理之中。哪知,伯鱼的回答大出陈亢所望,先生对儿子讲的,也是先生对学生们讲的,并没有什么“异闻”。陈亢因此很高兴,“问一而得三”,尤其是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这在陈亢也许由于年龄、识见,以及对先生认识程度的限制,“老子不偏爱儿子”,有点不可想象,但在孔子却是再正常不过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爱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爱亲人以及所有人。拿着这样的理念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自然是爱自己的儿子以及所有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上当然也是平等的,怎么可能“偏爱”呢,否则,那就不是孔子了。
孔子爱生如子绝不是这一例,在《论语》里,我们可以找出多例。孔子的学生宰予擅长辞令,口才很好,但身体不是很好。有一天孔子给学生上课,却不见宰予的影子,就叫学生到宿舍找。学生回来说,宰予还在蒙头大睡。孔子原本是很痛恨懒隋的学生的,颜回之所以得到孔子的嘉许,以至颜回去世时,孔子仰天大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颜回勤奋刻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听到学生的报告,一般老师可能会发火,要训斥,而孔子却对在场的学生们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译: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的潜在意思是说,宰予身体不好,就不要苛求了。这是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我感到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当然,也有方家(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是孔子对宰予的责备,视宰予为“朽木”、“粪土之墙”,没有出息,成不了大器。这可能过于追求文字的表面意义了,而忽视了孔子的一贯思想。子路曾经对孔子动粗,孔子都没有放弃对其教育,最终使其跻身贤人之列,而娴于政事,何况宰予因为身体不好而睡觉呢?
孔子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
还有一例也很能说明问题。有一年颜回死了,颜回家里穷,有棺无椁(套材),于是,颜回的父亲颜由(也是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出,让先生卖掉马车,给颜回买椁。孔子没有同意,说,我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没有椁。凭借孔子的实力还不至于不能给伯鱼加一副套材,但孔子认为老子在世,儿子不宜厚葬,这是礼的规范。孔子不偏爱儿子,同样给予了颜回父亲般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在礼的观照下的关怀,是谓大爱。
正因为孔子仁爱之心的教育和影响,造就了一批有成就的弟子,常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位,这个数字是壮观的,也是很了不起的。就连当初问伯鱼“子亦有异闻乎”的陈亢,后来也做了县宰,而且以德政闻名,成为流传千古的贤仁之士。
从孔子一生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成就一位教师的因素很多,比如知识、技能、方法、仁爱等等。孔子就是一位全能通才的教师,小到驾车射箭天文地理,大到礼仪规范治国理政,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而仁爱是第一位的。有了仁爱的通道,知识、技能,才能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心田。孔门弟子从孔子那里接受仁爱教育,又大都成为仁爱的施行者和传播者。孔子思想的大行其道,与其弟子的推广普及是分不开的,《论语》就是由其弟子门人编撰的,这应该说是仁心之花结出的仁心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