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消失的烛光

2013-12-13 00:00:00    作者:林华鹏    来源:今日高邮

每每见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便会想起自己孩提时烛光下做作业的情景。

1986年,我八岁,读小学一年级。放学回到家,我匆忙打开书包,取出田字格本子,开始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记得老师布置了10个汉字,每个抄写10遍,我却记成了每个抄写100遍。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母亲拉开用棉线扣着的电灯开关,一盏15瓦白炽灯发出了桔黄色的光,我便在这灯光下安静地写字。可是,不到一个小时,电停了。母亲顺手从桌上拿来一支小蜡烛,划了根火柴点燃,倒过头在桌面滴了几滴蜡烛油,把蜡烛固定了下来。借着昏黄的烛光,我依旧写我的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渐渐变矮,最终燃尽,而我的作业才写了一半。母亲让我休息,我却坚持要写完。于是,母亲又点了一支蜡烛。

那晚,我到深夜才写完作业,母亲为我点了三支蜡烛。第二天,母亲送我上学时,责问老师怎么布置这么多作业,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听错了,无形中增加了10倍的作业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在村里开了个商店。那时,供电不稳定,无缘无故停电是常有的事,大多数村民家里都备有一些蜡烛,商店的蜡烛常需要进货。遇到晚上突然停电,村民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抱怨,买完蜡烛便笑咪咪地回去了。

1999年,农村电网改造开始,不久我家的商店也停业了。我和弟弟清点尾货时,翻出了30多支蜡烛,我们用报纸包裹好,偷偷地藏了起来。晚上,我们打开电灯,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啤酒瓶,将一支支蜡烛用刀切碎,再找几根棉线与碎蜡嵌入瓶中,自制成啤酒蜡烛。那段时间,我们天天盼停电,好让啤酒蜡烛派上用场,可是电再也没有停过。

后来,国家对农村电网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村民用蜡烛照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偶尔停电,村民也很难在家里找到半支蜡烛,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电筒或智能手机。遇到农村电力线路施工,也都是早上停电、傍晚送电,村民不再担心会度过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见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我问儿子这句话的含义,儿子回答是赞颂老师的。我问他是否见过蚕,对蜡烛有无印象,儿子脱口而出,没有见过蚕,只见过寺庙里烧香用蜡烛。

掩面沉思,纵然儿子对蜡烛有直观的印象,但他绝不会有对烛光的记忆。这,源于新农村、新电力带给了他们新的色彩。

儿子在灯光下做作业,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暴雨过后在高高的水泥柱上,电工们浑身滴着泥水抢修线路的形象,让我至今依然记忆深刻。我们的电力人不正是一支支蜡烛?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传承奉献,换来了坚强的电网、长明的电灯,照亮、温暖了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