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清晨学生流

2013-12-10 00:00:00    作者:陆地和    来源:今日高邮

天空黑白交会之际,邮城主要街道路灯明亮,环卫工人和晨练者已稀稀落落出现在街头。路灯骤灭,只剩下商店霓虹灯招牌在继续闪灼,天渐渐蒙蒙亮了,便开始出现大量的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的清晨学生流。奔邮中、奔一中、奔二中、奔南海、奔赞化……莘莘学子比“赶集”匆忙,奔向知识的殿堂。有人感叹:“学生真苦啊!”学生苦吗?家长知道,教师知道,学生本人也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苦能行么?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之说,而今十年够吗?大概要二十年了吧!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可是“惯儿不惯学”,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让孩子在成长途中拉下,于是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合力往前奔呗。

这股“清晨学生流”,国外有么?据我之管窥,其表象颇为迥异。如在美国克里夫兰市,我每日清晨,照例外出散步,总是在通向大道拐弯处,见着七八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在等校车,大校车是红黄色,车一到,各种肤色的男女学生便鱼贯登车,平稳驶去。两个月的时间里,只有一次见过一个中年妇女陪着孩子候车,看来美国的家长是很放得开手的。中学生呢?据说一所中学有二三十辆大校车接送学生 ,亦有学生自驾或乘坐小汽车上学,在美国,十五岁半就可以考驾照了。其实,美国小孩从小就以车代步了,早已熟悉如何开车。岂止小孩,就是七八十岁老人,也离不开汽车。我在社区活动室,见到八个打牌的老太婆,其中三位已是拄着拐杖颤悠悠的了,散场后,便各自驾车离去。在克里夫兰,几乎未见过自行车,就是偶见着两三辆,也是运动车、山地车,是运动器械,而非交通工具。显然,美国学生上下学的“学生流”已被大校车、小轿车分成许多“涓涓细流”了。

墨西哥呢?倒是有正宗的清晨学生流的。在墨西哥,我的临时住所是在市中心的一座公寓12楼,每日清晨可凭窗远眺市景,亦可俯看楼下街道。楼下的二十米处是一条近两米宽的人行道,再向外是二三米的绿化带,绿化带外是一条老旧铁路,每日里有七八趟火车穿城而过,一个车头带八节车厢,轰隆轰隆慢速而行,据说是货车。就在这与铁轨平行的人行道上,每天清晨七点多钟,都有三五成群的背着书包的学生单向而行,细心观察之后,估摸都是中学生,有近千人。观察结果,惊诧莫名,发现这股学生流,全是步行,没有一人是骑车的,跟高邮的“车上学生流”是大不同了。墨西哥城自称“素面朝天”,虽然贫民众多,亦有许多小康之家,更不用说富豪富得流油,世界首富就在墨西哥,美国的巴特尔、比尔·盖茨屈居二、三位。墨西哥大道上是有自行车的,还比较多。我住公寓近楼是加拿大使馆,楼前经常是四个戴头盔、着高筒靴的警察,楼后亦有两名,每人都是一辆自行车在执勤、巡逻。奇了怪了,就是中学生上下学须步行,没有一人骑车。我几十年前读邮中,男生左手挟几本书和一个文具盒,女生挎个布书包,几乎没学生骑车,那是因为学生都穷。墨西哥可不是因为穷啊!显然是有“校规”什么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何况相隔万里之遥的“ 清晨学生流”呢!我所见邮城“清晨学生流”是朝气蓬勃的青春人流,是奋进成长的人流,是充满希望孕育栋梁之才的人流。我愉悦而赞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