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2 00:00:00 作者:戴顺阳 来源:今日高邮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擦黑的夜空下,一阵规律而响亮的车铃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不时地传进母亲的耳朵、我的耳朵、妹妹的耳朵。
“是父亲回来了!”我们心里自然激动起来,也好像什么东西放下了似的,因为,一家人早就在等父亲了。等父亲回家,等父亲一起吃晚饭,这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习惯。
我家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上世纪80年代,从老庄台搬到了新庄台。父亲从17岁起就做了生产队的会计,然后是生产队的队长,一做就是30多年。印象中他很忙,好像有忙不完的事情,开会之类的特别多。那时城里的或者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已经有了自行车。为此,父亲多想有一辆自行车呀。不多时,城里单位上班的大舅用旧的“永久”牌自行车,便成了父亲的最爱。
有了车子,那就不一样了,骑车去办事、去开会、去走亲戚都是不错的选择。父亲骑车的劲头很足,性格也很乐观的,干什么事都是兴致很浓,从没看见他唉声叹气过。有了车子后,每次回来到家门口前的河南时,他就不停地打起车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的车铃声就会响个不停,比现在的小轿车都牛!每当此时,我们的心里便蓦然漾起幸福的涟漪。
傍晚已经来临,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嘴上虽然没有说出什么,但我们明白,都在期盼有节奏而又响亮的车铃声顿时传进我们的耳朵!母亲自然有些唠叨,但她也是有点担心:“阳,看父亲怎么还没回来!”
那次是父亲去周庄卖棉花,我便小跑到路边,向南伸头张望,没有见到父亲骑车的身影。“妈,没看见……”“再等等……卖棉花怎么还不回来……”
我记得那是秋天,棉花桃子熟了,母亲便带着我们去田里摘棉花。只见此时的棉花桃子张开了嘴巴,露出了如雪一样的棉絮,摸上去软绵绵的,甚是让人舒服。摘下的棉花经阳光照晒,干后用蛇皮袋装着去供销社销售,所得利益是当时家里指望的一项重要收入。
天已经黑了,还是没有听见父亲的车铃声,我也已经跑出去多趟了。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终于,熟悉的车铃声由南向北而来,我们的心里一阵激动,“父亲回来了!父亲回来了……”我赶紧喊着告诉母亲,像是什么大喜讯一样。
“还晓得回来呀!现在什么时候啦!”母亲虽然嘴上责怪,但她心里也是焦急的,“快,先准备吃晚饭,你爸今天出去的早,肯定饿了!”父亲到家了,脸上露着笑容,说是今天的价格不低,母亲和我们也都很开心。
冬天是要挑“大型”的,就是搞开挖河道、疏浚河道之类的工程,父亲、母亲跟生产队群众一起去参加劳动,父亲车子上绑着担子,拖着母亲去工程,要到很晚才回来,我在家带妹妹、做晚饭,多想早点听到父亲的车铃声……天空的星星已经出来,我和妹妹望着美丽的星空,可还是觉得空荡荡的,没有欣赏的心情。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父亲的车铃声响起来了,我和妹妹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迎上前去,“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啦……”
后来,我出去上初中了,然后上了师范,记得我学会骑自行车,就是用父亲的这辆旧车子。印象中,这辆车子跟随了他20多年……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不知多少次想起父亲的车铃声,好像父亲的车铃声就回响在我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