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8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读史德元《栀子花开》有感
我与德元同居一村,过去两家上辈人都住在庄子上最西头,他家属第七生产队,我家归第九生产队,都属董潭潭西片。我虽比他年长几岁,但他与我娘舅是同辈份,而又是同宗共祖,我理应称他为舅舅。每次回老家见到面,我都称呼他为舅舅,他都有点“羞羞答答”地不好意思,对我微微一笑,道:“以后见面请直呼其名吧。”
德元从小勤奋好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排在年级前头。他热衷于写作,我早就有所耳闻,常在省市(县)报纸杂志上拜读他许许多多的文章,每次读完都让我惊叹不已,难怪被村里人誉为庄上“第一文化人”、“秀才”,真是恰如其分。
这次问世的《栀子花开》是他第二部佳作。拿到手后,我一口气读完,由衷地感觉到德元文字功底厚实,知识面宽广而渊博。他热爱家乡,常为家乡这片热土而歌,为生活而吟,他的文字作品素材都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火热的生活,字里行间让人读了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文字鲜活生动,越品越有味道,读了他的作品就像躺在葡萄架下品尝葡萄一样,甜甜的,更滋润着心田,让人爱不释手。
德元为家乡的人和事、景与物、特色与特产勤耕不辍,他的文章融历史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他的文笔朴素,朴素到最真实的美。他的语言平淡,但淡中有味。他所写的作品立意高、寓意深,耐人寻味,令人称道,就像潺潺小溪边生长的小花,零星的、散落的,但却是芬芳的、天然的、浓郁的、悠长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写作原是责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担当,敢于负责,不能为写而写,要以负责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文笔,务实的文风,尽善尽美地把作品写好,切不可添油加醋,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德元都做到了。
德元的创作不是为出名而写,他热爱生活,勤于写作,从村里写到公社(川青公社),从公社写到老镇(临泽镇)。三十多年来,从未搁过笔。他的作品得到了领导和周围人的认可,但他从不骄傲自满,依旧勤奋努力,闲谈之余他很知足: “这么多年写下来,混下来了,还不丑,虽没有固定单位旱涝保收,领导对我还蛮关心的,每月能拿千把元出头的工资,日子够过了,也心满意足了。”我们盼望着德元继续以平常心为家乡鼓与呼,期待着他的大作源源不断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