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文儒气平常心

2013-03-03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在奎楼新村,多与二院的医生为邻为友,姚维儒是其中的一位。与他寻访庵赵庄是情趣投缘的一次采风。乡间的路,有岁月的辙;古老的庙,有佛光的韵。已是凡夫俗子的“师父”,临时套一件和尚衣,那一袭目光有意无意地与造访者交织着,让我们心目中汪曾祺笔下庵赵庄风俗画的真相复原着、完善着;得知汪家为躲兵荒寄居庙内西侧房屋,而小英子家则沿小河迤逦,位于庙的东南;从这里只有水路可上城,决非“一脚旱”可达。那次寻访,让我们的心融入庵赵庄风俗画静寂的夜色,而那曾祺与小英子活像风俗画中的石磙子、萤火虫,甚至只是涂抹夜色的一笔墨。后来,当我仍在浮想品味的时候,姚维儒的《寻访庵赵庄》已见于报端。

好一个短平快。姚维儒的《暮色当歌》一书许多文字都是他有意、着意、随意“仰天长啸”“心语回响”“真情吐露”式的且当歌。从立意到内容,从取材到语言,大都是凡人俗事、旧俗夕拾、小城俗画,笔端流淌的是邮城风俗人情、俗文趣事。他写父亲的作用,只用了一个“撑”字便点题了。有名作家写一个女孩子的气质,只是用了一句话:它会长在孩子的骨头缝里,能把人“撑”起来。有一条隐性的中轴,任何时候都立在那里。一个“撑”字的分量有多重。姚维儒笔下的小黑子,是挑水瞎子父亲的拐棍,一边牵手和一边走还一边玩手中的东西,活脱脱的一种童趣童心,情真意切,亦能俗中品味,俗中见雅。有些篇章能作为风俗画的册页因俗有人爱、俗引共鸣而存世。姚文中的为人为事、为物为景便是一滴墨或者一条线也值。

春风拂杨柳,当道沐杏林。这是汪曾祺送给从医同学许长生的题词。汪老眼中赞许的光,小城人口碑中褒奖的词叠加为一句话:许长生老先生是小城的名医、儒医。其实,按旧时说法,读书人出身的行医者便是儒医,如此,当下儒医犹如过江之鲫。而维儒的为人为医为文,却不是一个儒医可囊括的。他的事业和人生的底色涂抹以至积绽着一种理念:虽名字为维儒,却从不“为儒”“唯儒”,压根儿从不以“儒医”自诩自处,他的价值观起点于充实,终至于实在,在追求自身康泰身心的同时,为文作诗有益于世道人心。由此而寄托情怀,放飞心念,激扬文字,以文会友。他能以小说《情殇》吸引名作家顾坚的眼球,随着惊鸿一瞥便是顾先生的跟读、点评,以至对邮城文学青睐。他俩之间的“投缘”,正是儒雅、淡泊的“君子之交”的写照。姚维儒散文中写人,多为市井点缀式的人物,或亲友、乡邻,或健身同伴,或病员患者,择要叙说,简明勾勒,点评即止,折射的生活有艰辛苦涩,也有丰腴滋润,所表现的内涵各有千秋,但是,他对凡人挚爱的人文深情以至传统的伦常理念,一直贯串始末,那就是他运气自如的一种儒气。他对行医时发现的一位艾滋病患者,行文时始终充盈着一股人性关爱的“小温”。

已到退休年龄的姚维儒,从“寄身在市井”到“暮色当歌”,是一种反拨,一种回归,一种超越。不管祖籍何地,人之所以为人,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市井中,即使功名显赫的贤者,“始觉身从天上归”,也必须徐行、健行、毅行在这个凡夫俗子聚集的人间。姚维儒以凡人的平常心走向未来,那将是人生跑道上“壮行歌”。以舞文弄墨而言,笔者只期望姚先生是跑道上的健身者,而不是竞技体育的角逐者,为文雄心勃勃、雄文在握、文坛雄起者应该是年轻一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