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7 00:00:00 作者:郭德荣 来源:今日高邮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都习惯把春节当年过。过年,在老人心目中神圣而敬畏。他们语言谨慎,办事周全,总想讨个顺遂,希冀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而年轻人和孩子则少有顾忌,一般都敢尽兴玩耍。
除夕那天,不论贫富,家家都把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将门窗桌椅擦得亮亮堂堂,不留一点污秽。傍晚时分,人们将采集来的松柏和冬青的枝条,插在大门前的屋檐下,趁亮端端正正地贴上大红春联和条幅,有的人家还在堂屋内放上一盆万年青,更显雅致。
诸事完毕,爷爷开始打“稻囤子”。稻囤子本是庄户人家用柴篾编制而成的窝积来囤积粮食,呈圆柱状。稻囤子越多,粮食自然也多。除夕夜打“稻囤子”,就是用小蒲包灌进生石灰,蒲包往地上一顿,石灰粉溢出,地面上就留下一个带有篾花的圆圆的印记,形同稻囤。老爷爷走一步打一个,打一个念一句:“五谷丰登!”家前屋后的空地上密密麻麻、白花花的一片,老爷爷似乎已陶醉在来年丰收的喜悦里,久久忘归。爷爷在外打“稻囤子”,奶奶则在家布置“摇钱树”。她将一柄松枝插在米斗内,枝枝杈杈上粘满用金、银箔纸剪成的钱币,亮晶晶的,好像轻轻一摇,金钱就会落满一地,看着看着,脸上也不禁笑开了花。
白粉地、青松枝、红对联,加上厨房里溢出的饭菜甜美香味,家家沉浸在浓浓的年气中。掌灯时分,全家围坐在一起喝守岁酒,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大人眉开眼笑,孩子嬉皮撒娇,其乐融融。席未散,年轻人就起身拎着备好的香烛、鱼肉和烧酒去祭土地神了。
土地庙一般都设在田头的高墩上,不近人家。几个年轻人事先约好,一起来敬神。进入庙堂,先贴上“我敬你三牲美味,你保我五谷丰登”的对联,然后点烛、上香、献上鱼肉,磕头、放鞭炮。祭祀完毕,即移近案上蜡烛,撤下供品,从怀里掏出纸牌,盘膝坐在穰草把子上,喝酒、吃肉、打牌。庙外朔风嗖嗖,庙内温暖如春,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几个活神仙。直到五更鸡叫,烛尽酒罄,才站起身来互道一声“恭禧恭禧”,打着哈欠回家。
俗说:初一过年,初二拜年,初三种田。
初一纳福,一般庄户人家开门较迟,但大门还未开,就听见咚咚的锣鼓声由远而近,那是玩麒麟的班子快到门口了。麒麟本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给人带来祥瑞。手艺人将麒麟扎得十分神乎:尖耳独角,豹眼狮鼻,阔口短髭,鹿颈龙鳞,马蹄牛尾,安装在木架上,由人扛着,金光灿烂,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玩麒麟的班子由五人组成,除一人扛麒麟外,另四人配一套锣鼓,每到一家门口,锣鼓一打,开口就唱:
锣鼓一打格喳喳,麒麟送财到你家,
斗大元宝抬进来,一家老小笑哈哈!
领唱的人脑筋要灵活,针对各户人家的特点,眼前的人与事,能即兴编出唱词,一人唱众人和,气氛热烈,讨得主人欢欣,好多要些钱或米。还有耍狮子的,一人持绣球与狮子共舞,跳跃翻滚,甚是精彩。舞过四五个招式后,主人就抓一把米往狮子的大嘴里一撒,意思是:我现在把钱了,你赶下家吧!
村中的广场上更是热闹,各种小吃、糖果、糕点,应有尽有。在转糖人、拉洋片的地方围着一圈人,个个跃跃欲试,特别是那扣碗押铜钱的,似有却无,每每诱人上当受骗,直到把压岁钱输光,才讪讪离开。
初二上午,大人总要领着孩子到长辈家拜年,这是历年陈规。一进门,先恭祝健康发财、添丁进口等等吉利话,有祖宗牌位的,还要焚香跪拜,然后长辈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谈论些新闻旧事,晚辈喏喏应答。新年新岁,是不作兴空坐的,主妇总要张罗着下一碗汤圆、半盏红糖、几碟小菜作招待,推让一番后才斯斯文文地举筷。客人不能将汤圆吃光,要留四个如意底子给主人,以讨个顺遂。若平时两家有些芥蒂,通过这么一拜一招待,就冰解冻释,握手言欢了。
初三种田,意思是各业可以开工了。庄户人家最注重一耕二读,因此,许多人家还要举行一个传统性的仪式。只见老爷爷在院子里手握大锹,比作铁犁,锹柄上系着彩带,由儿孙牵引,选择一个吉利方向,一声吆喝:“开犁了!”儿孙们就嘻嘻哈哈地拖着铁锹转了一圈又一圈,奶奶在后面撒些稻谷,象征播种,引来一群鸡鸭齐来争食。欢笑声中,构成了一幅和美的春耕图。耕种仪式完毕,老爷爷备好笔墨,教小孙子在红纸上写一条幅:
新年开笔,笔下生花,花上结果,果然进步,步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