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3 00:00:00 作者:朱禄山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12月24日接到儿子在外地发回的问候短信,内容是祝我们平安幸福,我这才知道又到了一年西方人过的平安夜了。恰好第二天,邻居的正常在扬州生活的儿媳妇又来向我打听,我们这里有没有圣诞庆祝活动。我感到现在的年轻人对西方传过来的洋节日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也无须指责,什么忘记中国传统啦,崇洋媚外啦!我以为不管过什么节日,都是增加生活乐趣而已。洋节日在我们中国时兴,也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有条件过这些节日,在日常生活中找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我回想起我们小时候所过节日的情形。
我们儿时正常过的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其中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其它三个节日基本上是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节日。那时尽管物质贫乏,但我们依然是十分期盼这些节日的到来,毕竟是过节,家中多多少少要买一点好吃的或烧一些好吃的。可家中的大人却怕过节日,不是不想过节,而是没钱过节。特别是过年,小孩一年添一身新衣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拒绝;割几斤猪肉、买几条鱼、打一点年货改善一下伙食是不可少的;亲戚走动招待不能怠慢;外出给长辈亲戚拜年要带礼,等等,都离不开钱,而那时缺的就是钱。难怪当时的大人们讲,不是过年,而是过关。
我清楚地记得,我十三岁那年年底,已过了腊月二十,可我们兄弟姊妹们的过年衣服还没着落。母亲也非常着急,就和我们商量,今年实在没钱买布做新衣服,过年就将就些。看到我们一个个失望的眼神,母亲感到十分的愧疚,她认为孩子们过年穿不上新衣服是她的过错。第二天她步行十几里路,到我几个舅舅家去借了钱买回布,连续带了几个晚,为我们兄弟姊妹们每人做了一件上衣,尽管没做裤子,但我们已感到非常的满意了。那年春节,家里就买了几斤肉,杀了两只鸡,其他的荤菜几乎没有,就这些还要有亲戚来才能上桌。我们小孩吃的零食,就是自家自留地里收获的蚕豆和葵花籽,炒熟了每人分几把,其余的藏好,要留给来拜年的亲戚们吃。即使是这样的清苦过年,我们对过年还是热情不减。如果告诉今天的年轻人,他们会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