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3 00:00:00 作者: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一跨进腊月的门槛,乡间忙年的气息愈发浓郁起来:男人们忙着劈柴火、干鱼塘、杀年猪……女人们忙着做棉衣、舂米粉、蒸糕馒……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忙年,成了记忆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然而,至今让我不能忘怀的,是腊月廿四以后,陪着庄上的郭老师,挨家挨户为乡亲们写春联。
时值壮年的郭老师,在镇上一所完小担任数学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郭老师高挑的个儿,衣着得体,干净整洁,梳着个三七开的分头,一笑起来露出两个酒窝和一口雪白的牙齿,既有知识分子的范儿,又给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郭老师平时和正上小学的儿子小岫吃住在镇上的教师宿舍里,放寒暑假以及逢年过节时,便回到乡下的茅草屋居住。
郭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且庄上也确实没有其他人能写,于是,每年腊月廿四过后,庄上的乡亲们就将裁好的红纸,拿到郭老师家,请他写春联。郭老师从来没有回绝过任何人,乡亲们都佩服郭老师的为人。后来,郭老师为了减少大家的麻烦,改由到各家各户写春联。也许是我钦佩郭老师才华、郭老师喜欢我好学的缘故,郭老师写春联时,我便成了他的小帮手。那时候乡下人都比较穷,写春联的墨汁、毛笔都是郭老师自己花钱购买的。写完了一家,郭老师在前面走,我便捧着个盛满墨汁的大碗在后面跟;郭老师写春联时,我就摁着对联的两个边角顺势向前移动,好让他泼墨挥毫;遇到不会裁春联的主户,郭老师既要裁又要写。隆冬的气候比较寒冷,郭老师裸露在外的双手不一会就冻得又红又麻,揉搓了一会又赶往下一家继续写。郭老师不抽烟,主家过意不去,就拿出过年用的糖果、瓜子请郭老师品尝,郭老师见推辞不过,都顺手塞到了我的口袋里。那时乡下都是泥土路,遇到“烂年”就要乘早冻外出写春联,否则,太阳出来一化冻,我和郭老师就要在泥泞的路上“扭秧歌”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联内容大都比较朴素,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寒梅辞旧岁,瑞雪兆丰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表达的是一些美好的愿景。遇到家里有老人的,郭老师则会写上“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之类的祝福。此外,还有一些边边角角也要写,如养家禽的地方写“鸡生大蛋,鸭上满栏”,猪圈旁写“猪大如牛”,灶台上写“童言妇语一概无忌”等。临近春节的那几天,郭老师写春联一天也不得闲,忙得不亦乐乎,但从没有怨言。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出的春联,映衬着乡亲们的笑脸,欢天喜地地辞旧迎新,算是对郭老师最好的褒奖。
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有时也事与愿违。1983年的一个初秋,郭老师和岫儿在镇影剧院看完电影《小小得月楼》后,回宿舍睡觉时,不幸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消息传到庄上时,不亚于晴天霹雳,让乡亲们悲伤、恸哭不已。看着乡亲们年晚拿着对联纸到庄外请人写,我拿着郭老师送我的颜真卿字帖,尝试着练毛笔字,逐年担起了写春联的任务。也许是我没有练毛笔字的勤奋和写毛笔字的天赋,我对自己的字始终感到汗颜,感觉没郭老师写得端正劲美。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写春联渐渐地被印刷品春联所代替,但总觉得多了一份俗气和浮躁,少了一份真情和质朴。
时光飞逝,往事如风,好多记忆的印迹都已模糊不清,但我陪同郭老师写春联的趣事却好象发生在昨天一样,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