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0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之一——先秦扬州
说起扬州,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大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其实未必。
古代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其内涵与外延大不一样,与中国其它的地域名称相比,扬州的变化最多也最为复杂。概而论之,历代的扬州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扬州;两汉六朝扬州;隋唐以来之扬州。
扬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贡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将天下分为九州,扬州为九州之一。扬州的位置和范围,《禹贡》云:“淮海惟扬州。”“淮”是指淮河,“海”为大海,意为淮河以南,大海以内的地区。“惟”在文中并无实义,“惟”与“维”通,后人称扬州为维扬,实是出于误会。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亦云:“江南曰扬州。”其所指方位与《禹贡》所云,大体是相当的。
因此,作为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实际上是一个地理区域名称,在空间上是广大的,涵盖了今天苏皖两省淮河以南部分,沪浙闽赣的全部,广东的东部,河南东南小部,湖北的东部小部。如果按照唐代人《晋书》与《隋书》的记载,扬州的范围还要大,可达到广东、广西和海南,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区。但是,扬州在范围上又是模糊的,其与内侧的荆州根本没有明确的界线。
为什么叫做扬州?历代的说法颇多。其一,因其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晋书·地理志》云:“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属于亚热带;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地表泾流在200mm以上,属于湿润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处于华夏东南的扬州,确实是既温暖又湿润的地区。
因此,依照《晋书·地理志》的记述,扬州名称的由来,或是因为南方温暖的气候,或是因为多水的环境,都确实反映了扬州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关于扬州得名最为经典的表述。
其二,因杨树而得名。唐人许嵩《建康实录》引《春秋元命苞》称:“地多赤杨,因取名焉。”沈括《梦溪笔谈》云:“扬州宜杨,荆州宜荆。”李斗《扬州画舫录》云:“扬州宜杨,在堤上者更大。……或五步一株,十步双树,三三两两,立园中。”清人王念孙考证:“今书传中杨字皆改从手旁,唯汉魏碑从木。”(王念孙《读书杂志》)可见,古代的“扬州”原作“杨州”。即扬州的地名,系由当地本土植物杨树而来。
其三,因族名而得名。《尔雅》曰:“越,杨也。”《周礼正义》云:“此州地苞百越,扬、越声转,义亦同,扬州当因扬越得名,犹荆州之与荆楚义亦相因矣。”百越是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与扬州地合。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秦汉时,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顾颉刚先生认为,战国时期扬州属越,按“扬”与“越”为双声,两字可以通用,“扬州”实为“越州”。
今日之扬州全境,皆在禹贡扬州的地域范围之内。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托大禹时代的政区建置,实则反映了战国时人的天下观念。故而,先秦时期的扬州,并非行政区划意义的政区单位。
之二——两汉扬州
秦代,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州的称谓不复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初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一千余县。
秦初所设立的鄣、会稽、九江三郡,大致对应于先秦的扬州。
汉承秦制,仍然实行郡(国)县两级体制。西汉初年,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郡只有15个。吏治由丞相派员视察,无常设官员。汉武帝时期,对内极力削弱王国,对外开疆拓土,郡国数量增至109个,丞相无法兼顾。元封五年(前106),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为了给每个刺史部取个名称,就借用了《禹贡》九州的名称(改雍为凉,改梁为益);加上《职方》的两个州名(幽、并),再加最北的朔方(河套)和最南的交趾(岭南),共为13个刺史部,俗称13州。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刺史“位卑权重”,秩六百石,与县令相同。但有权省察秩二千石的郡太守、都尉。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部,岁终至京师向丞相奏事,由丞相处置,故无固定驻地。扬州为13刺史部或13州之一。依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期,扬州刺史部辖区如下:
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等五郡和六安国。
此期的扬州刺史部,地域广大,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今天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的全部,安徽淮河以南、江苏长江以南,河南信阳东部、湖北黄冈东部地区。
西汉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王莽篡汉后,改郡封国,乱设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区划名称,地名大乱。刘秀建立东汉后,拨乱反正,基本恢复了西汉时的行政区划制度,仍然实行郡(国)县制,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至永和五年(140)仍保持12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计有13个中央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刺史的职权有所加重,岁终刺史本人不必诣京师奏事,而由属下替代,于是有了固定驻地;职权不限于监察,还有黜陟之权,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但治官不治民,不干预地方行政,仍不是地方的一级行政区。
扬州为十二个刺史部之一,辖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豫章六郡。
东汉扬州,其涵盖的地域与西汉时期的扬州基本一致,惟九江郡的辖区扩展延伸至淮河以北。《后汉书·郡国志》:“九江郡秦置……下蔡故属沛、平阿故属沛、义成故属沛。”划入了西汉时期豫州刺史部沛郡所属之义成、平阿、下蔡,即相当于今天安徽之怀远和凤台地区。此期,扬州地域越过了淮河,前出至淮河以北地区。
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建言灵帝:“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结果,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牧成为了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扬州牧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
“废史立牧”事件使得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制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州牧到任后,与地方势力相勾结,使朝廷丧失了对郡一级的控制权,导致以州为单位的大割据集团的形成,东汉在政治上分裂的趋势更加明朗,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两汉时期的广陵国(郡),隶于徐州刺史部,与扬州刺史部没有关联。
之三——六朝扬州
三国时期,九州幅裂,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末十三州曹魏独得九州,扬州、荆州和凉州三州,魏与吴、蜀分占。其中,魏、吴分得的扬州部分各置扬州。魏国控制的扬州,治所寿春,北至安徽淮河北岸,南至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只领有淮南、庐江两个郡。魏末景元三年(262),淮南郡治所为合肥新城,领有义成、平阿、寿春、下蔡、成德、西酉阳与合肥(新城);庐江郡治所六安,领有阳泉、博安和六安。
吴国扬州治所建业,长江以北,置有庐江郡,治所皖县,领有皖、松兹;在庐江郡的西侧增益蕲春郡,治所蕲春,领有蕲春、寻阳、邾县。长江以南,据有东汉时期扬州故地。
西晋灭吴后,复置扬州,治所建邺(今南京)。《晋书·地理志》云:“扬州合统郡十八,县一百七十三。” 西晋初期的扬州,基本继承了曹魏和东吴的扬州建置。因为庐江郡析出安丰郡归属豫州,豫章等郡析出安成郡归属荆州。因而,西晋初期之扬州,其范围要略小于东汉时期的扬州。
《晋书·地理志》:“惠帝元康元年(291),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经此次调整,扬州幅员缩小了一半以上。与西晋初相比,扬州彻底退出了江西、福建地境。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建康,建立东晋。东晋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四个南朝政权,疆域和行政区划变迁繁杂。沈约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不过,东晋和其后的宋、齐、梁、陈各朝,皆有扬州建置。兹依可考的年份,对东晋南朝扬州建置作一梳理: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9),扬州统郡11:丹阳尹、宣城、吴郡、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义兴、晋陵;县88。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扬州统郡4:丹阳尹、吴郡、吴兴、义兴;县35。
齐明帝建武四年(497),扬州统郡9:丹阳尹、会稽、吴郡、吴兴、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义兴;县69。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扬州统郡7:丹阳郡、南丹阳、淮南、宣城、吴郡、吴兴、南陵。
陈后主祯明二年(588),扬州统郡4:丹阳郡、南琅琊、彭城、陈留;县17。
总体而言,六朝时期的扬州,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的一级政区,治所基本都在建业(邺)、建康。扬州统辖的地域,总的趋势是在变小,以建康为轴枢作向心收缩。六朝末期,扬州的地域只有十几个县,实际只相当于两个郡的范围。
同期,与东晋南朝相对峙的北方政权,亦时有扬州的建置。《隋书·地理志》云:“淮阳郡……项城,东魏置扬州及丹阳郡、秣陵县,梁改曰殷州,东魏又改曰北扬州,后齐改曰信州,后周改曰陈州。”
《隋书》云:“淮南郡旧曰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曰南豫州,东魏曰扬州,陈又曰豫州,后周曰扬州。开皇九年曰寿州,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
此外,前秦在下邳,北齐在寿春,亦有过扬州的建置。总而言之,北朝这些扬州的建置,或因政权的覆亡,或因疆域的反复,或因人事的变化,时立时废,并不稳定。
之四——隋唐扬州
开皇三年(583),隋改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为州县两级制。《隋书·地理志》云:“江都郡,梁置南兖州,后齐改为东广州,陈复曰南兖,后周改为吴州。开皇九年(589)改为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589年4月,隋灭陈后,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以秦王杨俊为扬州总管,治广陵。杨俊的继任者,先后有杨广、杨 ,广陵始有扬州之谓。
不过,与两汉六朝时期的扬州相比,其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在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中,扬州为一级政区;州县二级行政体系的扬州,实际则为郡级行政区。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滥置州郡的现象。北周大象二年(580),有州211个,郡500余,县只1124。隋平陈时,得州30,郡100,县400。开皇三年,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帝从之,悉罢诸郡为州,以州领县。隋平陈后,将州县二级制推行至全境。
隋唐及其后扬州的性质,顾炎武《日知录》卷八,府,“汉曰郡,唐曰州,州即郡也,惟建都之地乃曰府。至宋而大郡多升为府。”扬州自此而成为郡级行政区,或为准一级行政区,或为二级行政区,但以后者的情况居多。
其二,扬州的治所,也从六朝时期的建业(邺)、建康,移置广陵,迄今未变。扬州移治广陵的原因很多,但六朝古都建业、建康的推力,往往为人所忽略。隋文帝平陈后,下了一道狠毒的命令:“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以至于今天的南京,想在其市区觅一六朝古迹而不可得,其祸根即在此。因此,扬州欲得其故治亦为不可得,只有移治,广陵恰恰是一个距离最近而又最合适的候备之所。
大业三年四月(607),隋炀帝改州为郡,扬州改为江都郡,辖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水福、句容、延陵、曲阿等十六县。其主体在江北,江南则前出至句容、延陵、曲阿一带,即相当于今天的地级镇江市。
《旧唐书·地理志》云:“扬州大都督府,隋江都郡。武德三年(620),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隋江都郡为兖州,置东南道行台。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贞观十年(636),改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龙朔二年(662),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节度使,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恒以此为治所。”
如上记载,620年,唐以江宁(今南京)为扬州。626年,废江宁县之扬州,改邗州为扬州。742年,一度改扬州为广陵郡。758年,又改回扬州,扬州之名最终固定下来,扬州与广陵合二为一,并成为其专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可见,在时人的心目中,扬州与广陵其名与其义已经是等同的了。
之五——扬州辨误
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又穿沟筑邗城,这是扬州建城之始。前473年越并吴,邗城归越。前334年楚灭越,尽取越故地,邗城属楚。前319年,“楚怀王槐城广陵”,扬州就此被称为“广陵”。自蜀冈向西,为逶迤200余里的丘陵冈地。东汉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广陵即是东西方向之丘陵,即因其地理形胜而得名。至今,扬州市区尚称为广陵区。
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广陵属九江郡。在西汉的大部分时间内,广陵是诸侯国的治所或属地。封国先后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元封五年,汉武帝置13刺史部。徐州为13刺史部之一,辖有琅琊郡、东海郡、临淮郡、楚国(彭城郡)、泗水国、广陵国。
王莽纂汉,改广陵国为江平郡。
东汉王朝恢复了西汉时的行政区划制度,先立广陵国,继为广陵郡,隶属一如西汉。徐州刺史部计辖有东海郡、琅琊郡、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三国时期,广陵一直处于吴魏两国对峙的前沿。沈约说:“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成为无人区。曹魏虽然建有广陵郡,但其治所在淮阴,并不在广陵故城。三国归晋,广陵郡复建,“广陵太守治淮阴故城”。东晋大兴二年,广陵郡还治广陵故城。
南朝宋、齐、梁、陈置南兖州,以广陵为州治。梁末为北齐攻占,改名东广州。陈朝收复后,仍称南兖州。后为北周夺取,改名吴州。开皇九年四月,隋改吴州为扬州。从此,广陵就有了扬州之名了。
很清楚,广陵之有扬州名号,实是开皇九年以后的事情。
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之八《人物传·列传》载:“蒋济,字子通,平阿人。初,济与刘晔、胡质、陈矫、徐宣知名一时,号为扬州五士”,以蒋济为故里先贤。如前所述,两汉六朝时期,广陵皆不是扬州的属地,作为广陵辖县的高邮当然不属扬州。扬州人蒋济,也决不可能是广陵人或高邮人。
《三国志》卷十四,引《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三国志》卷二十七:“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7-8页,景元三年(262),成德、平阿、寿春皆为魏国扬州淮南郡的属邑,称其为扬州人是恰当的。
《三国志》卷二十二:“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也。”“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隆庆《高邮州志》将三国时期的二位广陵人称为扬州人,显然是混淆了两汉六朝扬州与隋唐以后扬州的区别了。方志不可轻信,更不可不加辨别地使用,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