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6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我是一个太极拳初学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迟到的初学者。俗说“八十岁学吹鼓手,元气不足”,我花甲之年学拳,教练说还不算太晚。但是六十岁毕竟比不得从娃娃学起的童子功,自然别有一番心得。
心得一:世上无难事,不怕难为情。去年四月,市级机关工委与市体育局联合举办太极拳培训班。授课的是资深教练张寿山,局长周琳女士亲自示范,体育局教练班子差不多全数到场,其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奈何如我辈者年岁已长,且无一点基本功,一抬手一举足都显得那么生硬、不协调。20多天教学,24式简化太极拳只能勉勉强强能摆出几个姿势。大约是为了鼓励吧,培训结束后体育局还发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结业证书。自我感觉真的笨手笨脚上不了台面,遂由一位热心的黄先生牵头,相约近20个志趣相投者继续“深造”。张教练的公子张林——一个毕业于上海体院、十分优秀的武术教练,带着我们继续巩固24式,教学42和48式。教练说,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特点是学得快,忘得更快,重要的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贵在坚持,难也难在坚持。其间,我曾先后多次外出。为不中断练拳,南京樱驼花园小区、南京林业大学和森林警察学院校园,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炮台山遗址公园和中山公园,无锡崇安寺步行街区和宾馆旁的街心公园等,都成了我临时的练拳场地。想想凭着自己那点半生不熟的三脚猫拳脚,却能旁若无人地在公共场合手舞足蹈,还真需要一点不怕难为情的勇气。大半年时间里,正是凭着这股勇气,基本上一天不拉地坚持了下来。送走了盛夏,告别了金秋,进入了寒冬,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们这支初学者的队伍,差不多已经能够跟着音乐,像模像样地将三套拳从头到尾比划下来了。
心得二:要有目标,不要急功近利。不可否认,有人是带着希望能解决“三高”一类现代富贵病的目的来学拳的。我不大相信那种立竿见影的奇效;急功近利,结果必然是欲速而不达。我曾经跟拳友们坦诚交流过学拳的所谓“三不原则”,即不表演、不比赛、不打架。但要说没有一点功利思想也不是事实,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与大多晨练的朋友一样,希望能够消耗掉体内多余的大卡。一位学拳略早于我的同窗学兄对太极拳极力推崇,如数家珍般的列举了“三个一”的收获,即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体质和一个良好的心态。大半年的练拳实践,我深感此言不谬。练拳是集体行动,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哪怕是老赖也没有了赖床的理由,天长日久,良好习惯的形成自不待言。每天清晨,在张弛适度的节奏中,伴随着纡徐舒缓的音乐,活动活动拳脚,舒活舒活筋骨,直至微微出汗,感觉神清气爽,通体舒泰。而太极拳强身健体之功效,正是在这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中逐步显现出来的。且太极拳动作的节奏、音乐的旋律,似乎与吾辈“退下来”之闲适心态不谋而合。当自己全身心投入练拳之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太极”的世界,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身边的烦恼,感受到身心完完全全放松以后的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
心得三:学拳,要读一点书。太极拳是国粹,是中华武术之精华,也是国学之精华。用张寿山教练的话说,太极拳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项目。他教给初学者的四句口诀,“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手上空松转”,似乎十分简单,却蕴含道家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致虚守静等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有太极拳所遵循的原理和法则。理解它并不那么容易,而要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拳路之中,更非一朝一夕之功。用张教练的话说,不仅要坚持练拳,还要有悟性,要读一点相关的书,在知与行的结合中,“悟”出蕴藏其中的真谛。当然,对于吾辈初学者来说,“悟”还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
心得四:“学然后知不足”。刚刚学拳不怕丑,那是因为不知丑。随着时间推移,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也发现了自己与大师、教练们的差距。比如需要单腿支撑的时候,身体难免晃几晃;蹬脚、分脚的时候,腿很难抬上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站不稳、抬不高”。至于动作的娴熟、流畅和内在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是望尘莫及。表象上是动作不到位,实质是功夫不到家。弥补功夫上的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功夫”还需“功夫”补,所谓“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相信入门既不难,假以时日,深造也是可以办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