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乡里看戏

2013-12-30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十二月二十日,高邮市党员干部冬训在三垛镇试点开班,文广新局组织了一台文艺节目,是谓“送文艺进冬训”,节目是各乡镇编排选送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居民。

本想看两个节目就走,谁知看了一个半小时至演出结束,还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那不是一台大戏,都是舞蹈、说唱、小戏曲,可以说是小玩艺,但形式活泼,内容新鲜,贴近农民的生活,比如《三中全会指航向》《运河三月雨》《又唱春天的故事》《姓氏之争》,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那些演员不是名角,更不是大腕,都是乡里乡亲,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最大有可能六七十岁了,但面孔熟,地方话,看了亲近,听了开心。

演员们演得卖劲,观众们看得带劲。一个几百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秩序井然。有观众戏言,一般会议还没有这个效果。

这样的场面于我一点也不陌生。四十多年前,我是作为演员活跃在舞台上。我当时是中学生,没有学习过表演方面的知识,和眼前这些老老少少的演员一样,是业余的,在导演(几名教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感悟,一招一式学得认真,一字一句投入真情,不管怎样,还是给农民送去了欢乐,或者说营造了欢乐的气氛。

那时,几乎每个大队都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大队自不例外。我以为文娱比文艺好,文娱是文化娱乐的简称,有文化又有娱乐已经够好了,用文艺可能格调太高了,曲高和寡,离农民就远了。

我们大队宣传队成员是大队小学里的四五位教师、七八个中小学生、本大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男女青年,以及三两位有吹拉弹奏手艺的老年农民。其节目除了革命样板戏选段选场外,都是自编的,有反映大好形势的数快板、三句半,有反映大队新变化的逛新城,有表扬好人好事的小说唱,还有扬剧和淮剧清唱,等等。宣传队的花费极少,教师们本来就有工资,我们是学生不记工分,那些男女农民给的报酬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没人计较报酬,大家都视进入宣传队为一种荣誉。服装是东一家西一家凑的。化妆极简单,几支眉笔,一盒凡士林,有时就是素面朝天。宣传队里最值钱的是一套锣鼓家伙,余有长物。

宣传队进了腊月就开始排练,大年三十夜间彩排,正月初一头场演出。初一清晨,大人小孩忙着拜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忙着在巷子里敲锣打鼓。锣鼓声应和着鞭炮声,那是何等热闹的气氛,将寒冷的空气搅热了。锣鼓声响起,不需要召集,社员们便自带凳子到大会堂集中看戏,场子里坐满了,小年轻爬到窗台上看。没有拥挤,没有哄闹,只有笑声和掌声。上午看了一场,下午再演,还是人满为患。本大队演了,再到外大队演,大队与大队之间互演,一直演到正月了二月头,春耕开始才结束。社员们又眼巴巴盼着新年演出。

现在回想,我们当时的演出,形式是简单的,内容是程式化的,表演技巧也是粗糙的,但确确实实丰富了农民的农闲生活,给农民以愉悦与快乐。直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有时回家,还有人与我谈起当时的情景,往事历历,令我不胜感慨。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会堂被拆了,打谷场分了,村里的小学也被调整了,有点文化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也没了收入。没有人,没有场所,也没有资金,文娱宣传队成了历史的记忆,存活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心里。在家农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再没有其它娱乐活动,一个千余人的村子显得清寒而寂寞。

坐在三垛剧场里观看演出,我由此想到农村文化问题。送文娱、送文化下乡当然很好,有胜于无。但这总不是长久之计,送如浮萍,深不下根,送如盆景,长不成参天大树,何况,送也受到资金、人员、时间、场地的限制,不可能村村送,长期送。送无如长,在组织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农村长文化,使之生根开花结果。

长文化的充要条件是种文化,不种无所谓长。说到种,无疑就涉及到由谁来种,种什么,种在哪里?进一步说,种文化需要人,需要内容,需要场地。有的乡镇文化站是“光杆司令”,收入来源是自收自支,工资都是不稳定的,哪还有精力去种文化呢?一个乡镇真正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少得可怜,有一乡镇宣传委员曾对我说,每次组织文化活动都要到部门单位和企业化缘,理解的给个三二百、一二百,不理解的不给钱还冷眼相待。村里的干部也很少有懂文化的,更没有人管文化,农村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既然没人种文化,希冀文化自然地长出来,那就是天方夜谈。

现代文化进不了乡村,传统文化又在渐渐丢失,农民坐在剧场(大会堂)里看场戏,已经是远去的记忆,或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是令人堪忧的。

有一位同志曾经很形象地说过,文化之树也许不可能一下子结出经济之果,但时间长了,人的素质提高了,地区形象提升了,社会环境改善了,无形中就会形成一座高地而引人注目,乐观地说,到那时,发展经济就水到渠成,何况文化发展到一种程度也会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实力,常熟的沙家浜景区(源于京剧《沙家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个景区仅门票收入过亿,足以说明文化的潜在实力。

正因为文化建设需要投入,其作用又是隐形而长远的,所以,一些地方的领导往往不太乐意在文化建设上想办法、出主意、搞投入,农村文化园地始终长不出苗,开不了花,更结不出果实。

我以为,如何发展农村文化,如何在农村种植文化,取决于领导者的眼光、魄力和恒久的坚持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