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蒋济故里考

2014-03-13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引  言

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之八《人物传·列传》载:“蒋济,字子通,平阿人。初,济与刘晔、胡质、陈矫、徐宣知名一时,号为扬州五士。”

清代雍正《高邮州志》卷之九《人物志·经济传》:“蒋济,字子通,平阿人。与刘晔、胡质、陈矫、徐宣知名一时,号为扬州五士。魏王操辟为丞相主簿。”

两部具有承继关系的《高邮州志》,将三国时人蒋济列为其人物传记的第一条,皆认同其为故里先贤。

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者,也据此而认为蒋济是高邮人。《高邮地名史话》载:“三国的蒋济,‘字子通,平阿人’。其人为扬州五士之一,‘仕郡计吏、州别驾’,但很有建树,后为曹操重臣,官至丹阳太守、丞相等。高邮临泽镇建有蒋王庙,就是纪念三国时高邮人蒋济的。”

蒋济果真是高邮人吗?

一 、蒋济其人

蒋济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曹芳,官至太尉。

陈寿认为:“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围合肥,曹军主力在荆州受挫,无力派大军前去救援。蒋济使用伪书,诈称大军前来救援,不仅鼓舞了守城部队的士气,也使孙权真的相信大量救兵到来,遂解围撤退。

建安十四年,曹操欲迁徙淮南的百姓,征询蒋济的意见。蒋济明确反对,并分析:“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曹操不听,结果十几万户百姓受惊吓逃到吴国。蒋济的先见之明,令曹操深为叹服。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蒋济跟随出兵洛水浮桥,写信劝说曹爽投降,最终导致曹爽一族灭亡。

蒋济的故里,《三国志》卷十四:“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这样的记载简略,但并不全面。《三国志》引《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因此,关于蒋济的故里,其完整的表述应该为:“蒋济字子通,扬州楚国平阿人。”

二、曹魏扬州

三国时期,曹魏扬州系由两汉扬州演变而来。

州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汉武帝时期。元封五年(前106),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十三个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扬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依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时期扬州刺史部辖区如下:

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五郡和六安国。

此期的扬州刺史部,地域广大。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今天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的全部,安徽淮河以南、江苏长江以南,河南信阳东部、湖北黄冈东部地区。

西汉的刺史部是监察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刺史每年有固定时间巡视,岁末向丞相奏事,平时无固定驻地。

东汉继承、恢复了西汉时的行政区划制度,至永和五年(140),保持十二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中央派出监察区,扬州为十二个刺史部之一。依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期扬州刺史部辖区如下:

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吴六郡。

东汉扬州,其涵盖的地域与西汉时期的扬州基本一致,惟九江郡的辖区扩展延伸至淮河以北。《后汉书·郡国志》:“九江郡秦置,下蔡故属沛、平阿故属沛、义成故属沛”,划入了西汉时期豫州刺史部沛郡所属之义成、平阿、下蔡,即相当于今天安徽之怀远和凤台地区。

中平五年(188),太常刘焉建言灵帝:“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结果,焉谋得施。“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至此,州牧成为了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扬州牧治所历阳(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

“废史立牧”事件使得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制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州牧到任后,与地方势力相勾结,使朝廷丧失了对郡一级的控制权,导致以州为单位的大割据集团的形成,东汉在政治上分裂的趋势更加明朗,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采用了州郡县三级体制,吴、蜀两国以郡领县,曹魏政权则是郡与国并行。在汉末十三州中,曹魏独得八州,扬州、荆州和凉州三州,魏与吴、蜀分占。其中,魏、吴分得的扬州部分各置扬州。魏国控制的扬州,治所寿春,北至安徽淮河北岸,南至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只领有淮南、庐江两个郡。故而,《三国志》中所述及的楚国,在地域上不应该越出这两个郡的范畴。

三、曹魏楚国

两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曹魏政权继承了这一制度。但是,曹操末年,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曹丕为帝后,猜忌兄弟曹植、曹彰等,极力削弱王国势力,“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王不赴国,封地播迁频仍,为曹魏时期封国制度重要的特征。又设监国之官以监察诸王行迹,“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这个制度一直沿袭到魏末。

查三国时期,只存在过一个楚国。《三国志》卷二十:“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其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太和五年冬,朝京都。六年,改封楚。嘉平元年,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太尉王谋迎彪都许昌。廷尉请征彪治罪,彪乃自杀,国除为淮南郡。”曹彪的楚王国从封国到国除,历时18年。

曹彪楚国的大小和位置如何呢?《三国志》卷二十:“太和六年,改封诸王,皆以郡为国。”因此,曹彪楚国的范围应为一个郡。其位置,“邯郸怀王邕,黄初二年封淮南公,以九江郡为国。三年,进为淮南王。四年,改封陈。六年,改封邯郸。”对照上文可知,曹彪的楚国,是在太和六年(232)改封诸王时,转领自曹丕之子曹邕的封国。

《三国志》卷二十七:“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 又,“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很明显,《三国志》中所述的这个楚国,当为曹彪的楚国。蒋济卒于嘉平元年(249),胡质卒于嘉平二年,几乎全程历经了曹彪楚王国的立与废,称其为楚国平阿人和楚国寿春人,是恰当的。

《三国志》卷五十五:“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也”;“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也。”比照九江寿春和前文的楚国寿春,实际上反映了汉末到三国时期郡级政区沿革的变化。蒋钦和周泰都是东吴著名的战将,三国鼎立时,其故里已然沦入曹魏境内。陈寿作《三国志》,《魏书》、《吴书》和《蜀书》各自成书,也各为正统。特别是《魏书》和《吴书》,是在原魏国和吴国各自的史书基础上编纂的,其客观性更在《蜀书》之上。东吴之立国,自然不会选用魏国的行政区划制度,称其为九江(郡)人,采取的乃是东汉后期的制度。换言之,九江(郡)就是楚国,楚国就是九江(郡),两者所指实为一地,存在着先后承继的关系。即曹魏的楚王国,前推就是东汉时期的九江郡。文中提到的寿春、下蔡、平阿都是东汉时期九江郡的属邑。其中寿春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九江郡的郡治,在汉末至三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也是扬州刺史部的州治所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个地域,采用不同的称谓,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三国志》所载的楚国,就是曹魏政权曹彪的楚王国。

曹彪的楚王国,即其后的淮南郡,在沿革上对应于东汉时的九江郡,但其范围比东汉的九江郡要小。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时期魏之兖州、豫州、扬州幅,淮南郡和东汉九江郡相比,淮北的下蔡、平阿、义成不变,淮南由于是和东吴接壤地区,为战争之地,其范围大为缩水,自沿江退缩至巢湖一线,仅保留了寿春、合肥(新城)、成德、西曲阳等几个战略据点。

应该指出的是,以寿春为中心的地区,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区域之一。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左右,孙叔敖就在此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天安徽寿县的安丰塘,便是当年芍陂的遗迹。《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在战国晚期,楚国国都东迁寿春,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世,从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至楚负刍五年(前223)为秦所灭,历时19年。可见,曹魏楚王国名称的由来,实际上是有其历史的渊源的。

四、关于平阿

平阿为一汉代古县。《汉书·地理志》云, “沛郡:县三十七:平阿,侯国。”《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时期兖州、豫州、青州、扬州刺史部幅,平阿为豫州刺史部沛郡之一侯国,在现今安徽怀远地境。

《后汉书·郡国志》云:“九江郡秦置,十四城:平阿,故属沛,有涂山”。《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时期扬州刺史部幅,平阿为扬州刺史部九江郡之辖县。平阿较之于西汉,其隶属关系虽有变化,但治所仍在今天安徽的怀远地境。

《三国志》云:“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三国志》卷二十八,“ 是时,(王)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此期的平阿,为曹魏的一个建置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时期魏之兖州、豫州、扬州刺史部幅,反映的是魏景元三年(262)的制度。平阿隶属于魏国扬州之淮南郡,位于寿春的东偏北方向,与寿春仅有三、四十千米的距离,其所对应的位置为今天的安徽怀远地境。

《 晋书·地理志》云:“淮南郡,统县十六: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有涂山。”显然,在此一时期,平阿县为淮南郡的属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西晋时期扬州幅,平阿隶属于扬州淮南郡,其位置在今天的安徽怀远地境。

《宋书·州郡三》云:“义成太守,晋孝武立,治襄阳,今治均。《永初郡国》又有下蔡、平阿县(二县前汉属沛,后汉属九江,《晋太康地志》属淮南),何同。孝武大明元年省下蔡,始亦流寓立也。平阿当是何志后省”。这里所说的何志是沈约依取的何承天《宋书·志》,何承天志迄于元嘉二十年(443)。就是说,平阿作为建置县,其名称的使用,自西汉一直延续至南北朝刘宋文帝中后期,在相沿相袭了六、七个世纪后,由是划上了句号,成为了一个历史地理名称。

至此,《三国志》记载的“楚国平阿”的位置可以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落实。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当为今天安徽之怀远人。

嘉庆《怀远县志》卷之十八,史册《英贤传》载:“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仕郡计吏、州别驾。”光绪《凤阳府志》(二)卷十八上《人物传》,其有关蒋济的文字内容与此相类似。这样的记述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

五、蒋济不是高邮人

隆庆、雍正《高邮州志》均认为蒋济是高邮人,其立论的依据有二。

其一,蒋济是扬州人,“与刘晔、胡质、陈矫、徐宣知名一时,号为扬州五士。”

《三国志》卷二十二:“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也。”与《三国志》的记载相比,《高邮州志》掺入了陈矫和徐宣,并与蒋济等一起统称其为所谓的“扬州五士”。

如前文所列,两汉及三国时期,扬州为一级行政区,不含广陵(国)郡及其辖县。同期,广陵(国)郡仅为徐州刺史部辖下的一个二级行政区,与扬州没有关联,更不等同于扬州。因此,广陵陈矫和徐宣不是扬州人;扬州蒋济也不是广陵人,更不可能是高邮人。

其二,认为高邮曾叫做平阿。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一《建置志·历代沿革》称:

秦 并楚又属秦。始筑台置邮亭,因名秦邮。

汉 置平阿县,属广陵国。至汉成帝时封元舅王谭为平阿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溪。]

晋 属临淮郡。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

东晋 为三阿,属南兖州。[兖州,扬州也]

雍正《高邮州志》沿革的记载,亦与隆庆《高邮州志》相同。

《汉书·地理志》云:“广陵国,县四: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广陵郡,十一城:广陵,江都,高邮,平安。”

《三国志》有传无志,但在其后成书的沈约《宋书·州郡志》记载:“广陵太守:高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三国时期,高邮处于吴魏边界地带,县废。废县的原因,沈约讲得很清楚:“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

可见,两汉至三国时期,高邮一直是广陵的辖县(三国时废),未曾叫过平阿。同期,平阿一直是一个建置县(国),高邮不可能也无必要从名平阿。

综上所述,两汉及三国时期,高邮一直是广陵(国)郡的属邑,与扬州无干,高邮也不曾叫过平阿,蒋济怎么可能是高邮人呢?明清时期《高邮州志》相关的记载,不足采信。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不是高邮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