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00:00:00 作者:林华鹏 来源:今日高邮
一次大雪天到朋友家作客,一进门,朋友就吆喝我坐下,给我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热水,加之朋友的热情,让我的身心顿时温暖起来。朋友说,我与你聊聊一杯水的故事。
十年前,朋友辗转多个城市到一个县城的一家民营企业应聘。应聘的人不多,只有六人。与其它招聘单位不同的是,聘官是这家民营企业的经理。经理将六名应聘者领到一间会议室,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试卷,试题有100条,答题时间只有20分钟。朋友捧着试卷,看着一道道有点难度的试题,深知20分钟不可能答完,最快也得45分钟。朋友环顾其他应聘者,一个个正急急地答着试题。
朋友冷笑了一下,觉得经理存心是在为难他们。既然完成不了答题,朋友干脆将试卷浏览一遍。当他浏览到第66题时,他的目光停了下来。“你根本不需要答题,只要跑到讲台给每个人倒杯水即可,这样你就被录取了。”朋友看完这一行字,心里像触电似地揪起。平息几秒,他快步走到讲台,发现经理正对着他微笑。讲台上放着一个热水瓶,旁边竖着一叠纸杯。还有什么好说的,朋友拿起水瓶,将第一杯热水递到经理手中,随后又将一杯杯水给其他五位答题者送去。倒完水,时间已过去了18分钟。这时,有些答题者好像答到了第66题,也看到了这个特殊的试题,可一切都晚了。朋友最终被经理留了下来。
几年后,朋友成为这家民营企业的骨干。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经理为什么用那样的方式来招聘,个中该有怎样的隐情。在与经理的一次私人聚会上,经理似乎洞悉了他的心事,便给朋友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经理二十多岁时,在村里是个小混混,免不了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一直被亲戚朋友瞧不起。夏季的一天中午,他发现村口躺着一个破衣邋邋、断了一条腿的乞丐,地上放着一个沾满泥土的瓷盆,还有一只见了底的雪碧瓶。乞丐时不时地用粗糙的舌头舔干裂的嘴唇。路过的行人看到乞丐,向瓷盆里投入或一角或五角的硬币,每一次硬币撞击瓷盆的“丁当”声,没有让乞丐有一点儿兴奋。乞丐的脸上很木然,只是不住地舔着越来越干裂的嘴唇。看着这一幕,他猜测乞丐定是渴得厉害,便快步跑到家里,拿一个大碗舀了满满一碗水,连跑了两趟,将乞丐身旁的雪碧瓶灌满。令他想不到的是,乞丐竟咚地有声地给他磕了三个响头。
经理给朋友讲到这,眼眶湿了。经理告诉朋友:在平常一杯水算不了什么,可对不能行走且有尊严的乞丐来说,比金钱要重要得多。爱心不是施舍,而是学会观察,观察对方最需要什么,这时的帮助才是最好的爱心。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观察、仁爱、坚强,到城市打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直到创办了属于我的企业。
朋友庆幸自己没有像其他应聘者那样,明知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还要硬着头皮去做。来应聘的,业务方面应该没有太大的高低之分,缺的只是一份从容,一份随性,一份关爱。
听了朋友的故事,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杯水的能量有多大?谁能说得清、判得明。在沙漠里,对于口渴的人来说,一杯水就是清凉和力量;在森林里,一杯水浇灭燃起的火苗,就能避免一次重大的火灾;在人世交往中,为对方倒上一杯水,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杯水的能量,说到底,是一颗心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