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00:00:00 作者:吴忠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期间见到姨侄女比以前又胖了许多,就对她说:“小苑要多运动运动,每天可以跑跑步。”我自以为这样说话很婉转了,没有直接说她胖,但她还是对我做了个吐舌头的鬼脸。我立即意识到没注意还是把话说错了,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最是要被人夸美的时候,我说这话不是明摆着说她太胖不好看了吗?尽管我接下来竭力讨好她,想方设法说其它话来削弱这句话的负面影响,但她还是一整天都没给我个好脸。
我教职业高中的学生,以前每次接一个新班,怕他们自卑,就想方设法先扶起他们的自尊心,说他们实际上并不比上邮中、一中的学生笨,也能把学习搞好之类。后来反思起来,想这样的说话不就是暗示他们不如邮中、一中学生聪明吗?如果心中真的认为他们跟邮中、一中的学生一样,还会这样说,还有必要这样说吗?一句话往往会有它的隐含前提,或者叫言外之意,大部分人都能听得懂一句话的弦外之音,只是有的人不往心里去罢了。韩国有个寓言,说牛也能感觉出人说话的意思所指,在牛面前不能随便说话。牛都这样敏感,更何况人呢。反思顿悟之后,我再也不对我的学生说他们其实不比邮中、一中学生笨之类的话了。
其实很多情况下,你说话的对象并非不知道你所说的,甚至他(她)也知道你说话的出发点是为他(她)好,是善意的,但他(她)自己何尝想那样呢,只是无法去改变或者不想去改变罢了。假如一个人脸上长了块难看的疤,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她)感觉到你并没有注意这块疤,而不是对他(她)说,你脸上这块疤其实并不难看。女孩身材胖了,她自己肯定是知道的,起码有镜子会告诉她,也许她正下决心去改变,你再善意的提醒其实都是多余的。
我讲上面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号召大家不要说话了,人长着嘴不说话怎么可能?但在有些时候,有些场合,确实要多权衡一下你将要说出的话带来的利弊,多站在听者的角度感受一下你将要说的话带来的效果,要知道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说出去之后再想挽回就来不及了。如果觉得要说的话还没考虑成熟,最好是“三缄其口”,做个“慎言”者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