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银蛇随雪飘去,龙马撒蹄而来,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过年的风俗。
蒸团
团是家乡的一种点心,准确地讲应该是面团或粉团。它是由米面又叫粉面揉和成团笼蒸而成。团又是一种特殊的点心,不是特殊的材料上,也不是特殊的制作,是特殊的意义上。
团的制作非常简单,将糯米(往往掺一定比例的粳米,要不然太粘)辗成面粉后,不需要发酵,直接揉成面团,放到蒸笼上蒸,一炷香的工夫,差不多熟了,晾在搁板或饭桌上,待凉透,再“养”到水缸里。
每年一进腊月,每家每户就开始张罗磨面粉。最初用石臼舂,一个不很大的四角石臼埋在地里,有一根长长的圆木,一头装上带铁齿的直棍,一头削扁用脚踩,小时候曾跟在妈妈后面参与过这项劳动。这件器物高邮盂城驿里还完整地保存着。也有用石磨磨的。边舂边磨边筛。筛面粉有专门的筛子,那叫罗筛,筛眼很密,筛出来的面粉很细腻。再后来用粉碎机打,打出来的面粉似乎不如舂或磨的细,也差了一点味道。
面粉备好了,选择一个日子蒸团。男子和面,和面是力气活,和透后,捏成条状,再均匀地一块块摘下来,与炸油条前道工序相同。女人们搓团,把一块块面坯搓成圆的团。接着就是上笼蒸。那时候大多数人家是连家灶,即灶房与住宿的房间连在一起,而且是小两间三间,或者是小厦子,面积很小。男男女女挤在一个小屋里,有笑语声声,有热气腾腾,有香烟袅袅,那气氛,让人温暖,让人快乐。刚出笼的团,油油的,粘粘的,软软的,特别诱人,特别爽口。
团蒸好了,还要蒸一只团圆饼,把面团摊成圆形,再用面坯捏出各种农作物,如菱角、荷藕、稻穗、芋头,出笼后点上红,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蒸团是老家人一年一度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似乎也是迎接春节的一项仪式。再穷的人家,团总得蒸的,不过多少而已,质量好歹不同。
团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放在粥锅里烫,煮粥时团随冷水下锅,粥煮好了,团也融了;可以放在饭头上蒸,煮饭时待饭锅收汤时,放几个团进去,再烧上一两个草把,饭熟了,团也蒸透了;可以切成片子,用油炸,不过一般人家不会这样吃,那时候油太精贵,有多少人舍得炸团呢;也可以切成片子晒成干子,或在粥锅里烫,很有嚼劲,或在炒米机里烘,很脆很香。家庭经济宽裕的人家,团一直吃到三月底,甚至半年。农人说,“打了春,赤脚奔”,春节一过,差不多就开始了农事活动,吃粥两泡尿就完了,吃团熬饿。
条件好也很讲究的人家,会蒸一些带馅心的团,比如赤豆团,把赤豆捣成豆泥,搓成小圆球,包进团里,但这种团,不宜久存,时间长了会酸,会糜变。
随着大批劳动力的外出,随着各种点心流入农村,老家人蒸团的习俗被点点消解,春节前蒸团的家庭越来越少。
前些时,姐姐和族嫂托人带了几十只团给我,“养”在一个陶瓷盆里。妻子每天早晨下面条时,放一只到面汤里,虽然没有馅心,是实心团,也没有什么花式,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最最普通的团,但吃起来,有嚼劲,有余味,我一点也不厌烦。妻子感到奇怪,因为我平时不吃点心,哪怕是富春包子。妻子的老家没有蒸团习俗,自然不懂得其中的意味。
团,还有团圆之意。老家人在蒸团中寄托一种愿望,一种理想。在外的游子,每年都天南海北往家奔,不就奔着团圆而来吗?
老家人蒸团的少了。我想,不久的将来,不再有人蒸团,知道以及懂得团的人也会更少。人们对故乡的牵挂之丝缕是不是也会一根根地少了断了。
写对子
腊月廿四的小年过后,大人们就张罗着请人写对子。对子,就是春联。
当时,帮人写对子最多的要数村里的姚老先生。老先生教过私塾,文化水平高,字又写得好,一手正楷,真是了得。春节前的十天八天,老先生忙得不可开交,村东村西排着队请他写。老先生随和,都是村里人,不便推辞,只得起早带晚写,戴着深度眼镜,眼睛写成了一条线,顾不上吃饭,小解都是连跑带溜,一直写到大年三十上午才结束。
老人不大的屋子里,有人夹着红纸兴冲冲地来,有人卷着对子喜笑眉开地走,那该是怎样温馨而生动的场面。
我们家的对子,起初是祖父写。祖父也是村里的文化人,字写得不赖,请老人家写对子的人当然也不会少。我在一旁帮着裁纸、研墨、按纸。后来,祖父的年龄大了,就让我写。那时,学校里开习字课,每天下午都有一节课专门练习毛笔字,老师还用红水毛笔批改,写得好的字,会在字上画上一个圆圈,以示鼓励。我这个岁数的人,说不上字写得有多好,但一般都能拿起毛笔写出点意思。
我不知道,那时店里有没有对子出售,但我们村上每家的对子都是出自村人之手。对子的内容来得很直接,大多选毛主席诗词。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别出心裁、搜肠刮肚地想出一两条。拿正规的对子标准衡量,肯定是不合格的,有时也仅仅是字数相等而已,但也是一种锻炼。
村里人对对子的内容以及字写得如何,没有太多讲究,用他们话说,图个吉兆,图个热闹。有粗通文墨者,大门上的对子请人写,“鸡生大蛋”“猪养千斤”之类就是自己写写。
大年三十傍晚,走在青砖小巷中,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红红的对子,包括猪圈鸡窝上也都贴着红艳艳的纸条,洋溢着热烈和喜庆。旧年的劳顿就此结束,新的愿望从此衍生。
刻花边
过年,每家每户不仅贴对子,还贴花边。花边是贴在门楣上的长方形刻纸。花边上有文字,如欢度春节、吉庆有余,也有图案,如蝙蝠、如意。与对子的作用一样,花边的色彩是明艳的,内容是喜庆的。寒风里,一张张花边飘起来,还真有味道。
记得很小时候,家里贴的花边要么是从城里买的,要么是从亲戚家匀的。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和几个小伙伴自己动手刻花边。
找来一张陈年花边作为模子,按照模子大小,裁好纸,然后将一叠裁好的红纸固定在一块板子上,用大小不同的刀抠出一个个洞,几经捣鼓,成了花边。刀具也是自制的。正巧,当时大队办了一个砂轮厂,有砂轮可以打磨。我们找来废弃的钢锯条,请师傅为我们制作,有很尖很尖的尖刀,也有扁刀,再讨一块丢弃的砂轮,刻制时磨刀。师傅磨出的刀还不能使用,因为锯条很薄而且有锯齿,必须用布条在锯条的一端缠出刀柄。最好再找一块松香,刻的时候时不时擦擦刀锋,起到润滑作用。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着手刻。第一次刻的时候,用力不直不匀,猛一下劲将刀折断了。又请师傅加工一把刀。第二次刻,知道用力要垂直,而且要一刀直下,如果刀在纸里左右晃动,不仅刻缝不齐,也极易损坏刀。图案简单的,一版一天带个晚就差不多了,复杂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刻一版都要拿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他们一表扬,更来劲。一版才二十张,仅自家使用三五版就够了,如果给别人刻,说不定得刻十天八天。有时,几个人还将自己刻的花边拿到一起比,看谁刻得整齐美观。当三十晚上,家里贴上自己刻的花边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现在,花边还是年年贴,但有哪一家孩子会动手刻花边呢,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