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3 00:00:00 作者:王闻大 来源:今日高邮
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题,其中一题是对句,即对对子,出句是:孙行者。
岂料此题竟难坏了莘莘学子,大半考生交了白卷。这也难怪,其时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全国推行白话文,中小学实行新式教育已经多年。由此引起学界及社会各界轩然大波,斥之为倒退、复古,沸沸扬扬,争论激烈,时称茶杯里引发的风波。陈寅恪不得不出面澄清,他说,对句最能反映考生对词性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平仄、虚实的掌握,是所有文学形式中字数最少、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体裁,推行新文化运动不能矫枉过正,否定一切,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当珍惜并传承下去——于是,茶杯里的风波始得平息。
言归正传。少数未交白卷的考生对句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猪八戒、牛魔王、沙和尚等不一而足,更有考生一气之下,以王八蛋相对,令人哭笑不得,更是引起陈寅恪对中国传统文化前途的深深忧虑。
当然,也有对得好的,如以时下名人胡适之相对,颇为得体。令人叫绝的是有一个对句是:祖冲之,不仅平仄合律,而且字义相对,尤以第一个字祖对孙,语意相合,工整贴切,堪称绝对。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对句是:王引之,得到陈寅恪的赏识,因为王引之对孙行者,比胡适之对孙行者更为恰当、妥帖,特别是第一个字。虽然王、胡同是一个姓氏,但王还有辈分上的含义,指祖辈。《新华字典》:“王——大,辈分高,~父(祖父),~母(祖母) 。”(注:~指本字——王) 。所谓公子王孙,其中就体现着长幼尊卑的人伦关系。这样一比较,胡适之对孙行者就略逊一筹,显得勉强、凑合,只能算姑且适之——胡适之了。而且,胡孙相对,还让人轻易联想到它的谐音猢狲二字。其实,古文中胡孙与猢狲相通,唐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一诗,有“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着绯”,句中胡孙即猢狲,指猴子。杜甫《画鹰》一诗有“侧目似愁胡”句,其中胡亦指猢狲。据此,有人认为此题有故意调侃、影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之之嫌。或褒或贬,或誉或毁,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王引之是高邮人,杰出的经学大师,在音韵训诂方面建树颇丰,与其父王念孙共同创立了高邮经学,名噪海内外。当代语言大师王力称二王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吕叔湘在其《文言虚字》的序言中,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王引之《经传释义》一书的继续。河南大学老教授于安澜在参观王氏纪念馆后题咏:“平生讲话喜夸张,到此锋芒尽收藏。莫道如今拘促甚,此是乾嘉大师乡。”王氏父子身后近200年,还有人不断肯定他,继承他,崇拜他,这是他的荣耀,也是高邮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