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阳春面

2014-05-03 00:00:00    作者:戚晓峰    来源:今日高邮

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兰州拉面、镇江锅盖面、河南的烩面、山西的刀削面,还有附近宝应汜水的长鱼面、江都小纪的熬面,那种种味道均不可与高邮的阳春面相媲美。

特别是一些在外地生活的高邮人更是对阳春面情有独钟,一到家,先找个小面馆尝尝家乡的阳春面。吃完以后还常常听到他们一种浪漫的说辞,是品尝了对家乡最美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家里只要来客人,奶奶总是拉着我的手,拿着大瓷缸到镇西头供销社旁边的小面摊下碗阳春面招待客人。那时的面摊很简陋,一边用两根竹竿拉着块花格子布遮遮风。见到我奶奶来了,外号叫“小头”的师傅老远就迎上来喊:“二奶奶来啦!”他个头不高,围着饮服公司的套头长围裙,只能看到两只脚在围裙下小跑,顺手接过奶奶手中的大瓷缸先用面汤水烫一下,一撮面下锅,转过身快速地用小勺在每个调料缸里挑撂着葱花、蒜叶、酱油、虾籽、味精,拿起塞着布头的小竹筒从小洞里喷洒一点黑胡椒,最后一勺冻猪油,将瓷缸往汤锅里一放用无名指一带,瓷缸在面汤锅里旋转着,慢慢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小头”再用一双奇长的筷子将面条叉进篾制的漏勺里,高高举过头顶,水蛇腰似的一扭,摆出一个舞蹈造型,待面汤水未溜尽时快速落下颠两下,轻轻地倒进瓷缸里,又慢慢地将筷子轻轻抽出,最上一层面就像是被梳理过一样,非常整齐好看,顺手一捏撒上蒜花点点。

到家后,奶奶习惯性地用一个小碗分一叉面给我,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吃。我总是连汤都喝完,碗底只残留一点点虾籽和黑胡椒。那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盼望着家里隔三差五地来客人。

说到“小头”家的面条好吃,是他家的面条用料很考究,面条都是自已家亲自调制和现轧出来的,特别是和面时的碱头掌握非常关键。据老人们说,他家的水面碱头重,吃了容易生男孩。其次酱油是用虾籽和一些秘制调料熬制而成,葱油是用紫皮洋葱炸出来的,那种味道入面后瞬间会变得浓香无比。

我们这里的阳春面一直很便宜,从过去的几分钱、几毛钱、一元、二元,一直大众化的消费。现在很多人吃面条已经不仅仅只是讲究个味道,而是一种待遇,有的是老远就喊一声“老板娘,带碗面”。有的干脆就往那一站,拿双筷子汤锅里一烫,直接等下好的面,说到底就是一个“爷”。

过去的北城门口一带几家老字号的面店,不光面条味道好,还带有吆喝声,整个小面摊被他们打理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一边叉面一边大声地喊道:王局的干拌,四爷的宽汤,小伢子的没得胡椒……整个场面就像在欣赏着扬州小调,生动无比。

有一次我走过去调侃一下师傅,刚才那位局长来得迟你却先叉给他,拍人家马屁啊!她说:干拌面不能沤,在我们这里一视同仁,你看那个四爷只踏三轮车。只要你们来吃过一次,是荤油、素油、干拌、宽汤或是什么浇头,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看人对汤”,反正在我眼里都是“爷”。

前段时间去苏州,亲戚带我到当地最有名的“同得兴”面馆,尝了一回苏式面。一进去,大宅门、石狮子、中式桌椅,我们选坐在四合院的临窗,浓绿的爬山虎垂悬,清晨的几束阳光挤进小院,清纯的苏州评弹,静静地流进我的心田。一位老太太独自品尝着爆鱼面,不时地用吴侬软语与服务员交流着,无一不折射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雅致。

穿着平底黑布鞋的跑堂简易交流一下,随后便拉着长嗓:“焖肉面两碗!”不一会工夫,“来哉!”悠扬的吆喝声和着热气腾腾的面香弥漫了整个面馆,热情而又热闹。

此时此刻,让我真正地享受着一种环境,品味着一种文化,感觉着一种宁静,正如我那位亲戚所说,这就叫文化面。

如果说,我们听着扬州小调,吃着阳春面,就感觉自己是位“爷”,那么来到“同得兴”享受着高雅的环境时,那可真就是一位“大爷”啦!

比起阳春白雪的苏州面,高邮阳春面虽有点下里巴人,但它在我心中却更有内涵,更有文化,更值得人留念。

阳春面,在我心中。

阳春面,在家乡人的梦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