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乡村最后一位歌手

2014-04-17 00:00:00    作者:孙生民    来源:今日高邮

——姜桦散文集《靠近》解读

从诗歌到散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症候之一。姜桦最初以“乡村歌手”的形象走上文坛,继之以“滩涂赤子”定位,他的关于乡村和神秘滩涂的才子气的诗歌,曾经博得众多读者与诗评家的青睐与厚爱。现在摆放在我案头的是姜桦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独特品格与追求的散文集《靠近》,它与时下广为流行的散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质朴、忧郁又充满着不灭的诗情。

在这本散文集里,关于乡村的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也是姜桦着力最多的篇什。今日中国之文坛,很多散文家都写过大地和乡村,但很少有人像姜桦这样从诗歌到散文自始至终热情地歌唱着大地乡村,也很少有人像姜桦这样对乡村爱得这么深沉,这么执着。姜桦面对乡村的土地,眼里“常常含着泪水”,因为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全部彻底地交给了那片梦牵魂绕的热土。从乡村走进城市,漂泊无定的生活,内心深处的无根,在姜桦的眼里,城市似乎永远是别人的城市,他只是一个“边缘人”,在安谧的夜晚于城市的边缘行走。在姜桦的散文里,乡村/城市互为一种参照。“乡村”不仅仅是时空意义上的地理位置,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和生命的象征。他试图歌唱乡村远离城市时尚的诱惑,弃绝廉价的乐观,以最内在的坚韧去摸索这个尘世的救赎之路。

然而城市不断地膨胀,乡村越来越变得狭小,在乡村行将消失的今天,姜桦坐在文明的废墟上歌唱乡村的落日余辉,为乡村唱着最后的挽歌,表现失去家园和土地的精神痛苦与内心挣扎。在《向乡村靠近》里,作者宣称自己是这块土地上的“最后一位歌手”。 “最后”一词呈现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而是姜桦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人文精神姿态。而且,“最后”的意义,往往带有“死亡”性质——乡村已不再是过去的乡村。这叫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诗人怎能不忧郁?!

姜桦在他的散文里,从乡村、从土地出发,把他唤来的一切幻象,都化作熟悉的故乡事物的意象,含情脉脉地诉说着对乡村与日俱增的依恋和对逝去岁月的眷恋,使他的散文散发着浓烈的田园芬芳,流淌着诗情画意,在本源上与民间和大自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那些平常的意象——村舍、小路、滩涂、落日、河流、雪、飞鸟、庄稼、草地、树林、花朵,等等,一经姜桦巧妙的组合就赋予了不同凡响的光辉,我们姑且称之为“姜桦意象”。这些意象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实在意义与目的,但它至少可以打开尘封已久的精神之窗,点燃你心头行将湮灭的火焰。

这是姜桦在《倾听布谷》里的描述:

“我在一个夜晚倾听布谷的叫声。它来自比星空更深刻的时辰,来自沉重树冠衬托的黑暗的中心。

麦子已经成熟。布谷的声音就这样从麦地上空掠过。成熟的麦子顶着一头清凉的露水,在夜色中,露水闪烁其辞,最后,竟全部停栖在穗头上了。”

不仅动静相衬,明暗适度,对露珠的动态描绘更是惟妙惟肖。仿佛作者本人也像露珠一般闪烁其辞。布谷、麦地、星空、露水等意象充满了生活真实的气息,和乡村周围的夜色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

不仅如此。姜桦的散文有许多歌唱乡村风光,歌唱着乡村往昔的淳朴、善良、宁静与悠闲。姜桦在描写风景时,似乎习惯用一种近似女性形象的词句来装饰自己的乡村世界。女性情态的柔弱形象可以说是文人意义的形象,也好像是姜桦寻求自我意义和存在价值的一种自我慰安的方式,所以他诗文里大多意象才呈现出女性的“软弱”,被同情,被怜爱,其实,这也许正是当下文人的真实处境。

在《诗意的白雪》里,他这样写道:

“雪其实是一个有着结实腰身的女子的名字,我钟爱一世的女子,有着薄薄嘴唇和一头秀发的女子,许多次,她美丽的身体在我的梦中舞蹈,我一直以为那是她故乡的大雪轻轻飞翔。”

“雪”仿佛是一个女子,是乡村的一个化身。也可能是他爱着的女人的名字。姜桦把乡村所有美好的记忆都凝聚在“雪”这一独特意象上,几乎在他的每一篇散文里都徘徊着“雪”的倩影,仿佛他的笔致一旦触摸到了“雪”,便立刻就能精妙地传达出乡村的神韵和心意。

姜桦描写这些渐渐远去的乡村事物,力图架设一座人类与自然的桥梁,寻求当今文人失落的精神之梦。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所谓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一种冲动。”姜桦的大部分散文正是基于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而散发着缕缕文化的乡愁。乡村成了他寄托漂泊灵魂的避难所,愈是走近乡村就愈是走近了自我。

他在《何处是故乡》里写道: 

“有一件事情在许多年后一定会发生:有一天,我长大了的女儿突然问起我们的故乡在哪儿,我必定无法圆满地回答她。我能这样说吗?没有掩埋过自己衣胞的土地叫不得故乡,没有埋葬过亲人的土地叫不得故乡,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笑声和血泪,这片土地不能叫作故乡。那么,坐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是不是成了没有故乡的人?”

这就叫“故乡”。在这失根的年代,世界上还没有一部辞典对此作出如此精辟动人的阐述。如果没有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眷恋,没有对故乡亲人的不绝如缕的牵挂,是断难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惊人之句的。姜桦的关于乡村的散文,是中国乡村的“血肉文本”。

姜桦的这组散文共有60余篇(章)。包括“何处是故乡”“少年忆”“亲人是一座碑”“一粒盐”“满湖帆影满地桑”以及“大地花开”六辑。有大地,有河流,有亲情,有人生,有爱在远方。我着重欣赏这些有关乡村的文字,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偏爱,也是从当下的人文境况出发的,其实在其他段落中也有大量我所喜爱的篇什,特别是一些短文,那些散文诗(大约80余章),清新、诗意漫溢,很类似晚唐绝句。

歌唱乡村,又为乡村歌唱,姜桦将在自已设定的乡村里寻找到灵魂的归宿。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