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比较艰难,填饱肚皮成为当时民生的第一要务,至于吃肉那真是个奢望。
肉,也分三六九等,肋条、里脊、五花、尾尖等部位的肉谓之上乘,而槽头肉自然是下等肉了。槽头肉又称“颈肉”“血脖”“项圈”“项上肉”等。位于前肘与猪头之间,为杀猪时的刀口部位,多有血污,所以肉上多带红兮兮的血。糟头肉又分头刀和二刀,现在有的猪头下得大,头刀的肉都带上去了。虽然带血的槽头肉如今不被吃家所重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吃,但是,许多包子铺卖的肉包子、水饺、馄饨,商场出售的香肠、烤肠,里面的肉馅不少都是这些下等肉绞制而成,只是眼不看为净。
我学医后才知道,槽头肉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以及病毒、激素等物质。所以槽头肉上的淋巴结不能吃。但在“三个月不知肉味”的年代,槽头肉却成寻常百姓的“座上客”。直接原因就是便宜,许多多子女的家庭没有办法,只得买槽头肉给孩子解解馋。槽头肉看似肥膘,实际上是肥瘦混杂,人说槽头肉是块活肉,这话一点不假,猪的吃食、拱栏、刨地等动作全凭颈项的伸缩。槽头肉买回来先用清水泡一下,清除血污洗净后,将之切成若干块,入锅,加酒、姜、酱、食糖焖烧,小火略煨即成。烹饪好的槽头肉汁浓味鲜,腴滑韧脆。吃起来绝不比其他部位的肉差,还多了份香醇。
槽头肉与猪头肉在民间称之为“发物”,尤其头刀更甚。槽头肉虽富于营养却具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所以中医和皮肤科特别注重忌口。
文化大革命大串联期间我曾在上海舅父家逗留,经常跟着表姐们去菜场买菜,为了能买到六毛钱一斤的糟头肉,凌晨四五点钟就到菜场去排队了,多去一个人就可多买回一份槽头肉。肉铺前一溜代表排队人的篮子用绳子串着,人就站在篮子旁边说说闲话,等待天明,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槽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