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3 00:00:00 作者:陈永平 来源:今日高邮
我家与王霈先生家是邻居;董引申借住王霈的房子,我们自然也是邻居。
王霈的夫人姓董,董引申跟董奶奶是一董,姑侄关系。借住她家的房子,就因这层关系。
董引申生于上海,祖籍高邮;他父亲董赞尧是高邮人,在上海任职。父子俩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董赞尧老先生民国时当江苏建设厅厅长,后来坐牢;董引申大学时遇上反右,因父亲的历史问题,一句话没说就当了“右派”,分到牡丹江农垦局850农场,跟在丁聪、黄苗子后头开发北大荒。文革结束后平反,父亲更是时来运转,成了统战对象,老家高邮盛情邀请他回乡。因年纪大了需人照顾,又把儿子一家调来高邮,在肉联厂当厂医。后来集体企业习惯性不景气,城北肉联厂与城南啤酒厂被调侃“南疲(啤)北漏(肉)”,董引申下岗。他遇上一生最好的一次机会,可惜没把握好。
董引申瘦瘦的,长脸,蛮精神;妻子包琴则相反,圆脸,看着壮实,其实生过一场重病;儿子国昌长相随母亲,娃娃脸,大眼睛,一副聪明样。国昌叫我叔,我本来心安理得,后来知道董引申大我母亲两岁,就有点尴尬,——这大哥也忒大了点儿。董引申在农场找不到对象,同事娶了位唐山姑娘,新娘子看董引申孤寂可怜,回唐山说动闺蜜包琴,把她嫁给他,俩人相差近一代人的年纪。
董引申对迟到的婚姻家庭呵护有加,自不必说。他们把小方桌支在走廊里,旁边放张躺椅。董引申在躺椅上读书,儿子趴在小方桌上做作业,包琴则在对面厨房忙碌,时不时瞅父子俩一眼。这幅画面定格在我脑子里,以后每看到“温馨”一词,画面立即跳出来。
见到董赞尧老先生是市“两会”期间,他作为特邀代表回故乡,参加政协会议。我那时当记者,看到老先生与四套班子的人坐在一起,像个账房先生,觉得有些滑稽。董引申给我看过一张老先生年轻时的照片,由衷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何况老先生经历了10多年的牢狱岁月。
我的母亲腹部有囊肿,需要手术。她怕“跟刀走”,要求我在她手术前把婚事办了,于是,我们手忙脚乱地筹备婚礼。新房缺一副对联,正商量着请谁写合适,董引申悄悄过来,指一指国昌:“找他爷爷。”我跟老先生没有交流,托董引申代请,他连连摇手,嘿嘿一笑,说出一句让我大感诧异的话:“我可不敢。”随即声明,我请,老先生一定答应。如我所愿,老先生应承下来,提笔为我写字。一手好字!字写好,老先生踱到儿子跟前:“是你的主意吧?”董引申笑吟吟垂首而立,算作默认。
董引申对父亲极其恭顺,这让那些大大咧咧处理父子关系的人觉得不真实。但必须承认,董引申的恭顺发自内心,没半点噱头。
3年后,董家在一个叫南海的小区置了房子,搬走了。差不多过了10年光景,我所在的电视台要制作一组本地特产专题片,高邮麻鸭、界首茶干、秦邮董糖……高邮别称秦邮,董糖是一种酥糖,明代高邮进士董 所制,所以有秦邮董糖之称。董 是孝子,他的孝名,民间有传说,史书有记载。有些传说近乎神话,不可信;为母亲制糖,并成为一方特产是确凿无疑的。因节目需要,我想了解董 后人的近况。我们掌握的资料,董 后人都在外地,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大学的教授;高邮董氏还有董 的后人吗?请教地方史专家肖维琪,得到肯定答复:有,董引申!踏破铁鞋无觅处,我的惊讶、兴奋之情是可以想象的。我联系上董引申,带上摄像人员到南海小区采访。其时,董赞尧老先生已经辞世,董引申将母亲从上海他弟弟家接来,尽心赡养。老人当年已92岁,瘫痪多年,屎尿都在床上。董引申不让妻子包琴伺候,亲自照顾料理。他坦然对我说,他是她生的,没什么可避忌。董老夫人活到98岁仙逝。
国昌颖慧,先考上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又留学英国。这在我意料之中,董氏文脉绵延500多年,国昌学有所成,是题中应有之义。2011年的一天,我收到国昌的结婚请帖,同时得知,他已回高邮工作,司职一家建筑监理企业。婚礼那天我去了,新娘胖乎乎的,新郎新娘,一对儿欢喜团子。
第二年董引申80大寿,请了3桌人;除了近亲,还有国昌单位的领导、建筑公司的老板。我作为“外人”也受到邀请,被安排与国昌的同事、同行同桌。这些人虽腰缠万贯,却掩不住风吹日晒的沧桑感。我惊奇地发现,国昌原本白净的脸庞也变得紫红,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连说话都大着嗓门儿。据说他能喝1斤半酒,人称“董不倒”。我说:“你行啊!”他哈哈大笑,冲着他的同事同行:“不喝行吗?”我问他为何不在国外发展,他收敛起一身豪气,坐下来告诉我:国外工作不好找;更重要的,父亲年纪大了,母亲也老了,该他回报二老了。“那也该在一二线城市安家呀!”“那还回国干嘛呢?”对话完毕,他立即起身,挨个儿敬酒去了。
这还是董氏后人吗?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