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4 00:00:00 作者:范小青 来源:今日高邮
——《一种生活》序
中秋节前,姚正安给我发来一组电子版的文稿,数有几十篇、近百篇文章,他在辛勤工作之余又辛勤写作,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又到了金色的收获季节,又将有一个新的散文随笔集要出版了,在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知其辛苦不易。
好在这辛苦,苦的不是“心”,恰恰相反,写作的时候,再累再难,“心”是甜的,是自由恣意的,是淡泊宁静的。这一点,我们应该都有体会,正安也一定有很深的感受,否则,何来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如山泉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弥漫开来。
正安嘱我给他写几句,我给他的答复是:先拜读大作,再写一点学习体会。
读了《品味生活》,还真有不少体会和感悟,首先想到三个字:生活禅。
正安的文字中,可以说是无一处不是平常之事,无一事不是普通之情,无一情不是正常之态,没有艳遇,没有骇人听闻,没有稀奇古怪,作者只是从平常生活中,发现禅意,感悟道理,朴素的内心和朴素的文笔,使得作品读起来十分谐和,十分顺畅,如流水般自然。正如正安的一篇《出关》的文章中所写:“在这个浮躁喧嚣利己的当下,涵养静气,培育定力,拥有佛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看得出来,正安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秉承了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个性习惯创作出来的。
因为感情之朴素,更引来了读者的共鸣。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发出会心的微笑,怎么他写的事情以及他从这件事情中获得的想法,和我自己遭遇的以及由此生发的想法,竟会那么的相象呢。比如一篇《草原之行》,讲述作者怎么不喜爱旅游,怎么在草原上住一个晚上的经历以及感受,和我的一次出行几乎一模一样,我也是个不喜欢旅游的人,也有一次在草原住了一夜,这一天的经历,包括吃羊肉,晚上的篝火晚会,一个人看月亮以及当时的心情等等等等几乎完全相同;还有比如《对妈妈发火》、《打包》等篇章,也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却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会心,他讲述的是子女对父母和父母对子女的朴素而珍贵的情感,讲述的是人的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即使是有一些带有哲理的随笔,也都是从普通事件中,讲普通的道理,却让人颇受启迪,倍受教育。比如《你,仅仅是你》,通过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多么的不自由、不自在,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我,活出轻松,活出快乐。
正安的这些散文随笔,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特色浓郁,让人倍感亲切。虽然更多的读者不一定会是他的同乡,但是我相信,读者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比如《把信》,比如《远去的端午》等等,都让我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感动。
写作这篇小文的时候,我正在自己的家乡,正是月圆之时,清风轻拂,在这么美好的夜晚,读着这么安静的文字,我的由于日积月累的繁复工作造成的烦躁心态、不宁情绪,渐渐平复和安宁下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有这样的功效,让人心有所托。
二0一三年九月十九日夜于苏州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此文载2013年12月31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