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4 00:00:00 作者:许伟忠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古有四贤祠,亦有四贤堂。祠与堂皆以四贤名之,且所祀之贤人有交叉,因而常有人混为一谈。然四贤祠不是四贤堂,两者所建时间、所处位置皆不同,所祀之贤亦不尽相同,有必要予以明辨。
一、四贤堂考
关于四贤堂,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文字应数南宋陈造的《四贤堂记》。其记开篇云:“郡庠三贤堂,绘中丞孙公给事、乔公龙图、秦公像尚矣,兼绘少卿朱公则始于今太守陈公。公按图有问知彰孝名坊,孝子朱公尝居焉。曰是可以表俗,乃访得其像绘于堂,扁曰‘四贤’,而命客记之。”这篇文章收在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一,《高邮州志》收在《古迹志·四贤堂》附录中,清代《钦定四库全书》亦收录了这篇文章。读陈造《四贤堂记》可知,四贤堂从三贤堂发展而来,三贤者,高邮北宋乡贤孙莘老、乔执中、秦少游也。陈造对三贤介绍略有错讹,“中丞孙公给事”指孙觉,孙觉曾任御史中丞,晚年受封龙图阁学士兼侍讲,却未任给事一职;“乔公龙图”指乔执中,乔执中官至给事中、刑部侍郎,却没有龙图阁学士的头衔。错讹的原因可能是对二人经历的记忆有误。第四贤朱寿昌(1014-1083),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人,与孙莘老等三贤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宋代大力推行以孝义治天下,宣扬“冠冕百行莫大于孝”(《宋史·孝义传》)。朱寿昌曾因弃官千里寻母的孝义之行名扬天下,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高邮州志》记载,朱寿昌一度曾徙居高邮,城区彰孝坊、临泽镇孝子巷皆因朱寿昌曾经居此而得名。他与王巩一样,只能算是一个“寓贤”。太守陈公访得朱寿昌像绘制于堂,与已有三位乡贤并列,题匾曰“四贤堂”,并请时有“淮南夫子”美誉的陈造为之作记。
“四贤堂”位于何地?雍正《高邮州志》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在儒学内”,与陈造文章开篇所云“郡庠”一致。庠者古代学校之谓也。雍正《高邮州志·学校志》载:“邮学址在州东九十步。”林近龙撰《重修明伦堂记》云:“高邮州儒学,旧有明伦堂,洪武初知州黄公克明启建之。”明伦堂位于州署以东,至改革开放初期仍然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方被拆除。四贤堂与明伦堂同在儒学内,今虽不存,而当初位置今人仍记忆犹新。
四贤堂形成于何时?答案也十分清楚,即太守陈公请陈造撰《四贤堂记》之时。陈造(1133~1203),高邮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及第,任繁昌尉、平昌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知事、浙西路安抚使参议、淮南西路安抚使参议。其乡居高邮,应太守陈公之邀作记应在1175年出仕以前,这个时间应为南宋乾道年间。查《高邮州志》,南宋乾道年间陈姓任高邮太守者,唯有陈敏一人。陈敏(1113年~1173年),字元功,赣之石城(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武将。《宋史》载:“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因破贼有功,“召赴阙,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孝宗隆兴元年(1163),任神劲军统制,率军在江淮一带抗击金兵。其后朝廷授陈敏高邮守备,屯兵高邮,以勇谋累败来犯之敌,连战皆捷。乾道元年(1165),陈敏升任宣州(今安徽宣城)观察使,朝廷召陈敏入京主持侍卫步军司公事。次年,陈敏不愿久居京城安逸之地,主动向孝宗皇帝请缨,“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朝廷准其所请,“除光州观察使,分武锋为四军,升敏为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仍赐筑城屯田之费。”乾道四年(1168),陈敏调任左骁卫上将军。其后,朝廷采纳陈敏强化楚州防卫的建议,诏命陈敏再次出守高邮,与楚州守臣左 同守楚州至高邮一线。不久左 卒,陈敏移守楚州,负责全线防务。金国使臣路过楚州,看到城池坚固,大为惊叹,称之为“银铸城”。至乾道九年(1173)六月,陈敏积劳成疾,病逝于楚州。陈敏两次出守高邮,与陈造乡居高邮时间正好吻合,据此可以确认,四贤堂设立时间应在乾道四年(1168)或者更早一些时候。
雍正《高邮州志》载:“乡贤祠,祀乡士大夫之贤者,在儒学戟门右内祀。”从乡贤祠位置和所列贤者看,应该就是“四贤堂”的发展。古城高邮,历代名人辈出。随着时间推移,够得上“贤”者档次的很快突破了四人之数,于是不再以数字名之,干脆笼统称作“乡贤祠”。所列出的乡贤有“宋乡先生乔公竦、中丞孙公觉、国史院编修直龙图阁秦公观、天章阁侍制孙公升、判司农寺陈公知微、给事中乔公执中、两浙西路安抚司参议陈公造、司农少卿朱公寿昌,明乡先生龚公勋、翰林院修撰儒林郎董公 ”,以及“国朝诰封一品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谥文通王公永吉”等人。陈造撰写《四贤堂记》之时也许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受人尊崇的乡贤,列于乡贤祠中,尊享后人的奉祀。今天,四贤堂、乡贤祠已经只是留存于人们记忆中的名称,但列位乡贤和他们的事迹将永垂史册。
二、四贤祠考
雍正《高邮州志·祠祀志》载:“四贤祠,在文游台上。祀宋苏公轼、孙公觉、王公巩、秦公观。有司以羊一豕一,春秋二仲祀之。”《礼乐志》载:“四贤祠,旧制春秋二仲月,州正择期帅师生割牲致祭。”很显然,四贤祠就在文游台内,因为有文游台,而后有四贤祠。四贤祠所祀贤者即宋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雅集高邮城东泰山庙载酒论文的苏东坡等四贤。每年仲春、仲秋之时,地方官员亲帅儒学师生前往四贤祠,以一羊一豕祭祀之。需要说明的是,文游台与四贤祠并非建于同时,四贤祠设立时间要远远晚于文游台。文游台初建时间虽无确考,但是历次修缮均有明确记载。南宋淳熙初(1174)王 、嘉泰三年吴铸(1203)都曾主持过文游台的修缮,开禧年间(1205-1207)太守张革再次重修文游台,高邮军学教授应武为作《重修文游台记》(见《高邮州志·古迹志》),较为翔实地记载了此前几次修缮的时间及主持人。由此推算,文游台第一次修缮,距四贤聚会仅90年,距建炎四年(1130)朝廷为秦少游等“苏门四学士”平反仅44年。按常理推论,文游台建台应在秦少游获得平反后不久的南宋初年,而四贤祠的设立则已经是明代中期的事情。
汪曾祺在《文游台》一文中说:“四贤名字,说法不一。这本是一个‘淫祠’,是一位蒲圻先生把它改造了的。蒲圻先生姓胡,字尧元。明代张 《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尔来风流久澌烬,文游名在无遗踪。虽有高台可远眺,异端丹碧徒穹窿。嘉禾不植稂莠盛,邦人奔走如狂 。蒲圻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认为“四贤名字,说法不一”,其实是混淆了四贤堂与四贤祠两个概念,四贤堂中的四贤是孙莘老、乔执中、秦少游和朱寿昌,四贤祠中的四贤是苏东坡、孙莘老、王定国和秦少游,没有任何含混的地方,没有第二种说法。汪曾祺文章提及蒲圻先生胡尧元,由此可以知道四贤祠设立的确切时间。胡尧元,字廷献(一作猷),蒲圻(今湖北赤壁市)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以杵权贵,十一年(1516)谪高邮州同知。十三年(1518),选江西瑞州府通判,升本府知府。《高邮州志》载有明代王元凯撰《文游台记》,文曰:“及我正德岁,蒲圻胡君尧元,由进士地官属谪 是邦,询遗址于泰山庙后,为门一重,堂曰盍簪,室曰崇贤祠,秩四子之貌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