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4 00:00:00 作者:史德元 来源:今日高邮
说到过端午节,就要提到裹粽子、吃粽子。裹粽子用的材料是粽箬,我老家属水荡地区,盛产芦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荒田上万亩,号称大西荡(菜花荡)。每年的端午节前,我便相约几个小伙伴,下荒田打粽箬。来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仿佛回归了大自然,甭提心中有多惬意了,看见鹭鸶天上飞 、野鸭水里游、青蛙河边跳,听到芦苇沙沙响、斑鸠咕咕叫、河水潺潺流……一幅天然的水乡图。怕在芦苇荡里迷路走失,我们总是沿着一条河帮子走向芦苇深处,一边打粽箬,一边哼小调,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尽管一根芦苇上只能选一到两片芦叶,而不到半天时间准能打到十来斤粽箬。返回时,还不忘沿河边拾些田螺,把身上的裤子脱下一件,灌好田螺后两头一扎,找根木棍一头挑的是粽箬,一头挑的是田螺。回到家大田螺肉子焖鸡蛋,小螺螺米子炒韭菜,再加上吃得香喷喷的糯米粽子,真是吃在嘴里打两个嘴巴子也舍不得丢。
过端午节,早饭要吃粽子、咸蛋等,而中午饭桌上要摆红色的菜。所谓“十二红”,寓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红红火火。大人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可避毒驱邪。如今,吃的讲营养、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穿的讲时尚、做事讲排场,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没有现在这么丰衣足食富裕安康了。“粗布衣裳菜饭饱”,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就不错了。因此,那时很巴望过年过节的,即使条件再差的人家,过节时饭桌上还是丰盛一些的。过端午总要炝点红萝卜、炒些红苋菜等蔬菜,是家里菜园子里长的,煮点红烧鱼、烧些大草虾,是老父亲河里罱的。尽管如此,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开开心心。
记得过端午还有些习俗。小时候,在过端午的当天下午,总要洗艾水澡,点燃艾条扎成的把子,或用艾水在家前屋后熏蒸、洒泼,为的是驱除蚊虫邪恶病毒,保健身心。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而“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衣送”,意味着一年的盛夏酷暑即将到来。端午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大门上有插放菖蒲、艾条的习惯,有的人家还挂起钟馗,通常称“判官老爷”,说是在阴间是判官专管鬼的,可以驱邪赶鬼,这样有祈求消灾除祸、盼求吉祥平安之意。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总忘不了给我们兄妹五个戴虎花和百索子,据说五颜六色的百索系在手腕、脚腕、脖子上,以求吉利,百索要戴在身上一个月才能解下来,俗话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这一天,脖子上还挂“蛋络”,是用红绿丝线结成的,煮些家里鸭子鸡子生的蛋装在蛋络里。端午节期间,家里院落里的栀子花正当盛开,庄上不少大姑娘小媳妇总喜欢来我家摘几朵,斜插在头上或挂在当面的纽扣上,人是婀娜多姿,花是香气四溢。
过端午,还有不少习俗,诸如小孩穿绣有蛇、虎、蜘蛛等花纹的红布兜子,妇女有用开着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凤祥花”或叫“粉刺花”来包手的习惯,还有“送节”或叫“贴夏”“陪夏”的风俗,有条件的地方还能看到“龙船”也叫划龙舟的比赛。这些过端午的习俗有些一直沿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过端午还赋予了新的内容,端午节又法定放假,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