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2 00:00:00 作者:郑家华 来源:今日高邮
周日早晨,天阴沉沉的,几片乌云罩在天空,天气说不出的烦闷,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突然手机响了,友人打来电话,说朱葵先生在本月22日过世了。
我抬头看着灰蒙蒙的天,伤感的心绪便如这乌云般挥之不去,久久地。我也劝慰自己,朱葵先生是在黄山的时候往生的,在他热爱的大自然中划下人生的句号,虽说意外一些,但也算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圆满,只是画界少了这样一位巨擘,还是令人扼腕。
那是在1975年,我刚从高邮中学毕业,便去了高邮文化馆学习,当时师从刘荣桦先生学习摄影。那时,文化馆的美术摄影组里,有刘荣桦先生、李一技先生和朱葵先生,能够有幸在三位先生身边学习至今想想都是很大的机缘。当时还有一位小骆和我一起跟刘荣桦先生学习,朱葵先生就直接称呼我为大徒弟,称呼小骆为二徒弟。
朱葵先生平时喜欢到各地采风,正如他“中国乡情诗画家”的美誉一样,我相信高邮的风土人情也给了他不少灵感。除了画画,朱葵先生也喜欢摄影。当时市面上几乎是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很少,刘荣桦、李一技和朱葵三位先生那时候开始研究自配彩色显影剂配方。我的师傅刘荣桦负责暗房的工作,就是冲放照片。朱葵先生每次摄影回来,有时委托我帮他洗照片,他一般都会用带着南京口音的普通话嘱咐我:“小郑,弄一下。”他为人很客气,对我们这些晚辈也是一样。其实我那时也非常乐意为他效劳,因为有国画的底子,所以他拍出来的照片在构图上就远远令我这样纯学摄影的学生仰视的了。每次洗出照片之后,自己都觉得很自豪:我是他摄影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有一次,我洗完照片欣赏的时候,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张,照片里是落日余晖下的高邮湖,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高邮湖。朱葵先生见了,就说:“小郑,这张送给你。”我有点受宠若惊,连声说谢谢。“要不要起个名字?”朱葵先生又问道。我一时想不出。朱葵先生见我迟疑就接着说道:“就叫《渔歌唱晚》吧。”
1978年我去当兵了,复员后,到了电视台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负责摄影,平时也喜欢搞搞平面摄影,做了这行几十年,我一直觉得那几年朱葵先生对我的影响颇有裨益,让我受用终生。
朱葵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