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当仁不让

2014-05-27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不知哪一天,也不知在什么场合,更不知道是对哪些人,孔子说了一句话,“面对合乎仁义的事时,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论语·卫灵公第十五·35章》:“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遂有成语“当仁不让”。

尽管这是一句没有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孤句”,但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我们可以假想,有一天,某一名学生与孔子讨论某一个问题时,明明有正确的观点想要表达,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因此,孔子说,有正确的观点完全可以表达,不必因为面对老师就谦让。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鼓励,也表现孔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大师风范。

如此之例,在《论语》中并不少见。《论语·雍也第六·28章》:“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一章是说,孔子在卫国期间,有一天,应卫国夫人南子之邀,去拜见南子,孔子的学生子路,对此很不高兴,也难怪,因为南子貌美而名声不佳,孔子怕子路等弟子有误解,因此,对学生发了毒誓,说,如果我做了不好的事,老天爷厌弃我吧(相当于天打五雷轰),而且连说了两遍。

孔子见南子,表面上只是一次会见,实际上涉及到仁义问题,更关系到孔子名誉问题,因此,为人直率而不乏鲁莽的子路,直接表现出“不说(悦,高兴)”。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就批评子路,或者大光其火,而是用极通俗的办法,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清白。

孔子见南子,是一个公案。后来,还有人据此敷衍出一段煞有介事的色情故事,让人莫名其妙。

我这里引用“子见南子”只是证明,孔子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学生“当仁不让”,对子路如此,对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

约两个世纪后,古希腊哲学史上,有过一个很有影响的“天地之争”。说的是,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柏拉图学术观点之争。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跟随柏拉图二十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又敢于争辩,常常为某一个问题与柏氏争得不可开交。尤其是柏氏逝后,亚里士多德针对其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引起社会上一些人的不满,认为亚里士多德忘恩负义,对此,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坚定地表明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其实,柏拉图也曾经说过,“尊重真理胜于尊重老师”。

做到“当仁,不让于师”、“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需要学生有真知灼见和胆识勇气,也需要老师有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雅量。

这个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师生,延展开去,官与民,上级与下级,也是这样。为官者,没有察纳雅言的气量,认为“我是官,就比民高明”,那么,民只得“谦让”; 上级没有听取反面意见的气度,一味坚持“一个声音喊到底”、“我是上级,我就是正确的”,那么,下级只能“我更爱上级”。如果民与下级,明哲保身,唯唯诺诺,那么,“当仁不让”、“我更爱真理”,也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能做到“当仁不让”、“我更爱真理”,实在太难了。睿智如柏拉图者,虽也鼓励学生追求真理,但在关键时候,行动却走向了反面。柏拉图晚年在选择柏拉图学院掌门人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亚里士多德,而是选择了学识能力皆不如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学生。亚里士多德只得离学院而去。

正因为不易,所以,必须有人去做,否则,老师与学生就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真理就变成了死的教条和枷锁。

孔子做到了,亚里士多德做到了。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如孔子、亚里士多德者,不胜枚举,所以,才出现名师辈出、真理不断发展的局面,人类文明也赖此向前发展。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