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孔子的孝道

2014-05-16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我就接受“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教育。奶奶常对我说:就指望你长大了,买好东西给奶奶吃。我说,等我长大拿钱了,买好多好多好吃的给奶奶。奶奶轻轻地拍着我的头,笑眯眯地骂道:小骗子。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我拿钱,奶奶就仙逝了。

那时,村里常有弟兄为赡养父母而吵架。村里的不少父母,一辈子辛辛苦苦为儿子砌房结婚,到头来,老夫妇住在很小的屋子里,吃饭都成问题。我就觉得不可思议,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赡养父母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我做民办教师,学校在村里,吃住在家里。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是为家里买了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妈妈。

后来到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很少,我都是按时给父母寄钱,或者托人带钱。我当时的想法是,宁可自己少花点,绝不能让父母忍冷挨饿。村里人都说我孝顺,甚至拿我作榜样,教育他们的孩子。

还记得,父母六十岁那年秋天,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了一本《论语》。越读越内疚,越读越惭愧,满以为自己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做得不错了,其实,差得太远了。

是《论语》让我懂得了孝。

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将孝列为为人之本,列为实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2章就借用有子(孔子的学生)的话阐述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其为人也孝弟(弟,悌也,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用现代话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实行孝悌之道,却又喜欢冒犯上位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触犯上位,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还将孝悌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躬身实践,否则,就没有资格学“文”(《诗》《书》等经典文献)。学而篇第6章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寡言少语)而信(诚实),泛爱众,而亲仁(亲近仁德之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些都说明孝在孔子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孔子所说的孝到底有哪些要求呢,或者说,子女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呢?

孔子说,“父母在世,子女不要远离家门,如果万不得已必须远离,就必须告诉父母明确的去向”。(《论语里仁篇第四第19章》:“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可以理解的,奴隶社会,通讯艰难,免得父母担惊受怕,出门前要告知父母。一般人也是做得到的,出远门,都告诉父母一声。

紧接着的第21章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要为父母的年高而欢喜,一方面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做到这一点就更不难了,有几个糊涂蛋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呢!

真正使我震撼、颠覆我的“孝敬观”的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第7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学生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说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对于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紧接着的第8章里,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又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总是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菜,父母先享用 ,这样可以认为是孝吗?(《论语·为政篇第二·第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言在两千多年前,但好像是对今天的我们讲的。我当初不就是以为不让父母忍饥挨饿就是孝吗?以为给一点钱、捎点物就是了不起的孝了。不仅我,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做的。

孔子将孝从物质层面提高到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要体现在态度上、情绪上,要言之,是要体现在精神上,没有精神上的恭敬就不是真正的孝。对照孔子所讲,我们做得太差太差了。

从那时起,我除了定期给父母赡养费用,还定期回家看望父母,帮父亲种菜,陪母亲谈心。实在走不开,必须电话沟通。每年春节携全家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三十多年,从未中断。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我每年除夕之夜,都给父母压岁钱,一人一个红包。妈妈每年都嘟哝,你这个小伙,还给我们压岁钱,我们又不是细小的(小孩)。我说,给您老压岁钱,就是希望你们健康长寿。我知道,妈妈嘴上这么说,心里特别高兴。因为妈妈经常与村上老人谈起这件事,村里人愈加认为我孝敬。

父母今年都已九十出头,但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这是父母之福,也是为子之福。

我得感谢《论语》,不是《论语》的引导,我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孝而浑然不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