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9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对许多内地人来说,是从那首《克拉玛依之歌》优美旋律中知道克拉玛依的。当你真的走近她,她的瑰丽和神奇所带给你的惊叹比那首歌曲强烈得多。
早餐后汽车向乌鲁木齐西北方驶去。车速很快,渐离乌市近郊。车窗外是望不尽的戈壁荒原。时而可见一股接天连地无比雄浑的灰黄色沙柱在旷野上急速旋转移动,那便是戈壁龙卷风的奇观。一级公路平坦宽敞,收费站很少。跑了近三个小时到了一个叫“小拐”的地方,停车缴费,大小车辆一律五元,绝对便宜。此时同车人指我看前方大片似远山群的景物,说那就是克拉玛依市。一问路程说还有40公里,40公里外能无遮拦地看清一座城市,此景在国内恐怕只有新疆有。
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化城市。这里原是戈壁荒原,1958年国家西北石油大会战才揭开在这里建市的序幕。目前已发展成一座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合理、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完善的石油城市。克拉玛依市区建设面积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多万,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很多,楼房设计大气高端。这里一年四季蓝天白云,空气新鲜,以致许多居民不识“雾霾”为何物。这里绿荫遍地,四时花香,这里居民文明富有,衣著时尚,戈壁荒原和现代化城市优美融和,永远让人们神往,是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水是荒漠的魂。克拉玛依充沛的精、气、神,除了源于石油和天然气之外,便是得益于克拉玛依大河。这条河起源于北冰洋,经俄罗斯流入阿尔泰进入中国,后又凿开荒漠将河水引入克拉玛依市西郊大型水库,供给城区所有饮用和工业用水。克拉玛依河是条终日流淌的河,河水流入城区流入水库,继续向西北方淌去,又流回到俄罗斯境内。这条河是国内唯一在荒漠中建成的人工河,也是国家4A级人工景区。
克拉玛依河城区段宽约200米,六车道的克拉玛依大桥雄浑壮丽,桥面上人流车流不断。桥下流水波波相连滚动有声,水质清澈透明毫无杂物。河两岸各有绵延几公里的景观区和休闲建筑及卖场,供应各种交通图、报刊书籍和特色小吃,河面上游艇和游舫船来往不断,极易产生游览西湖的幻觉。入夜两岸景观树上彩灯齐亮,河边喷泉开启,河面上大型水幕电影开机,引来成千上万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消夜,此时的克拉玛依市成为名符其实的戈壁滩上的不夜城。
克拉玛依是一座典型的现代移民城。除去旅居这里的一些外国地质石油专家外,据说全国二千四百多个县的人到了克拉玛依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各自能尝到故乡的美食。酒楼餐厅里手抓羊肉和扬州狮子头同时呈现,早点摊上无锡小笼汤包和福建扁食应有尽有。不过地处新疆西北部的克拉玛依,受其区域民俗的影响,牛羊肉仍是餐饮业的主打。羊肉包子、羊肉水饺、羊肉锅贴、羊肉抓饭、羊肉丸子……皆能勾引人们的食欲。晚上我们光顾了一家“烤吧”。这家地处闹市的烤吧门面装潢十分考究大气,类似内地的星级酒店。正是饭时,所有包间均已客满,只好来到后院烧烤大厅内。站立台阶放眼望去,纵横成行的近百个台面座无虚席,在我们要求下客服人员在墙角为我们临时加座。羊肉大串12元,小串3元,素菜任选,服务员上菜不是一把两把地上,而是数十根羊肉串一托盘一托盘地上。整个大厅场面热烈,炉火红旺,空气中充满了羊肉和孜然的浓香。围着火炉吃羊肉串,摇着扇子喝啤酒,豪爽的石油城人喜欢来这里享受人生。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目前市东北郊黑油山下还有数百台油井在工作着。所谓“黑油山”,是地下原油长年自动外溢结成的大群沥青丘,最大一个沥青丘高达13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油苗自动外溢的地质奇观,国家3A级景区。“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是“黑油”的意思,因此克拉玛依市的命名依据便是黑油山。
关于黑油山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位叫赛里木的维族老头,赶着马车在戈壁上砍柴,在茫茫戈壁上无意中发现一个山丘,到处冒着黑色液体,但他不知何物,便试着挑一点抹在车轴上,赶动马车车轴便不吱吱作响也轻快了许多,老人用葫芦装些黑油回去点灯烧饭,多余的黑油便同别人交换一些生活品,消息随之传开。当时四处寻找石油的勘探队听到这个消息,在老人带领下很快找到了这个黑油山。消息层层上报,国内专家来了,苏联专家来了,克拉玛依石油大会战自此拉开序幕,为了纪念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和弘扬石油工作者艰苦创业精神,1982年石油局和地方政府在黑油山最高处建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及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着热瓦普琴的塑像。游客很多,凡是沿着新修的栈道登上黑油山的人,总喜欢围着纪念碑和维族老人的塑像反复拍照,我想收进相机快门的除举世闻名的黑油山之外,一定还有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