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有一天,孔子对着他的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冥思苦想,却没有任何收获,(与其思而无益),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读书)。”(《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三十章》云:“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又有一天,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论语·为政篇第二·第15章》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的二十个篇章里,涉及到学习的很多,比如第一篇的第一章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有如“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但是,阐明学习与思考两者之间关系的仅两章而已。
孔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诫学生,读书要思考,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一味思考而不读书,也将一无所成。孔子甚至认为,一个人只思考而不读书将步入危险的境地(殆者,危险也)。
这当然是夫子的经验之谈。
古人还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无疑不读书”。其意都是强调读书要带着自己的思考,物有良莠,书也有优劣,不加思考,不进行选择,就会变成书奴、书痴,染毒受害也不可知。思考必须有具体内容,如果把思考比作一盘石磨的话,那么,必须给石磨加入实物,才能磨出东西,加米则得米粉,加麦则得麦面,否则,纵令磨齿锐利,怎么磨也是空磨。一台无论多么先进的豆浆机,不加入豆子,是不会流出豆浆的。
可见,思考之于读书是多么重要。读书是思考的内容来源之一。
有的人常常抱怨:书读得不少,就是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仅仅是读书,而没有掺入自己的情感、思维。读书是一项情感活动、思维活动,也是再创作的活动,如果将书看成是远处的风景,一看了之,无所思之,自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怎么会有超越于书的新发现呢?
有的人常常感到苦恼:自己思考得不少,就是思考不出名堂。其原因分析起来比较复杂,要么是漫无边际地神游,要么是大而无当地幻想,要么是天上地下地乱思。总起来说,是学思脱节,思无指向,思无主题。如此之思,一定是有花无实。
西方有句谚语,叫做“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是思考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其身世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虽然思考的对象相同,结果必然迥异。
读书要思考,没有思考,读书就是白读;思考要读书,没有读书的过程,思考就是无源之水。
读书只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太多了,看电影是学习,浏览微博微信是学习,外出考察是学习,哪怕是参观景点也是学习。但许许多多的学习,如果不把自己摆进去,情感和意识不进行深度的参与,思想和灵魂不走进学习的内容里,学习也只是形式罢了,绝不会有自己的东西产生,更不可能有大于学习内容的成份溢出。
学习加上科学的思考,其结果大于学习,思考会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勤学不辍,其思考更深更精。一部《论语》记录着孔子学习的过程,“十五有志于学”,更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吾辈不可不切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