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心中的河

2014-05-06 00:00:00    作者: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4月18日,市河改造一期工程竣工,一幅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的画面定格在南水关至中市口的轴线上,放眼望去,有姿有韵,很美。

春日的傍晚,夕阳的余辉与市河的灯饰有机交织,将沿岸的亭台楼阁勾勒得分外漂亮。伫立市河岸边,心随水动,作为有幸参与其中的一员,颇多感慨。

规划方案吸纳群智,博采众长。其间,市领导、专家学者、建设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市民代表共商良策,六易其稿,以水为源、以史为根、以文为干、以绿为美、以民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别具匠心的亮化则为市河披上了既璀璨又温馨的外衣,古屋边、古树下、古井前、小桥旁,人流如织,水映成趣。节点景观用心走心,栩栩如生。南水关、王氏广场、中市口三个节点,分别凸现高邮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市井民俗,设置了“秦邮风物”“王氏父子”“做董糖”“数鸭蛋”“茶水炉”等富含高邮元素的雕塑作品,大型浮雕表现历史恢宏,彰显王氏风范,青铜人物雕塑细致入微,传神传情,大到一处牌楼,小到一个兔灯,逼真生动,引人入胜。两位美术家,一位是来自南京的刘宪教授,一位是高邮老乡——淮阴美术学院院长华龙宝,一位以作品气势夺人,一位则抒情见长,但两位对高邮历史文化的钟情、钟爱一脉相承。创作期间,我陪刘先生由南门大街徒步至御码头,刘先生一边手稿记录,一边相机拍照,十分专注;华先生为了人物雕塑作品驻扎山东20多天,潜心创作,令人敬佩。

市河一期改造工程竣工后,我情不自禁去过无数次,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雨后的早晨,徜徉期间,水流潺潺,花木葱茏,湿漉漉的桥杆,脆生生的音乐,小径通幽,亭廊曲趣,散发着水墨画的韵味,让人陶醉,流连忘返。眼下,不仅高邮人的微信上发布了市河各个时段、多种角度的图片,就连外地人也把市河的照片发上微信,市河成了高邮新时期的地标,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高邮人,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成如容易却艰辛。南水关的城墙、中市口的牌楼,一棵树的布点、一块石的选择等等,凝聚了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二百多天的工期,晴天不停干,小雨不歇工,奋战一线的建设者成为市河又一道特别的风景。

为有源头活水来。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者们精心打造的市河一期改造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附近许多上了年岁的老人说:这辈子没想到市河能改造得这么漂亮!古往今来,两岸百姓依水而居,薪火相传,这条古城百姓的生命河,曾经被污染得面目全非,而随着市河一期改造工程的全线竣工,圆了高邮几代人的梦。现在,无论鸟语花香的清晨,还是华灯初上的夜晚,高邮人都喜欢来市河两岸走走看看,感受市河的魅力。市河欢快的浪花在百姓的心田里激起了幸福的涟漪,成为高邮人心中的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