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0 00:00:00 作者:蒙 龙 来源:今日高邮
有人说,夏天外出旅游一定不是明智的选择。但也不能这么绝对,还要看游到哪里,有何景致,天热而心凉,身燥而意爽,不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吗?
六月下旬一个星期天,在朋友怂恿下,驱车六百余里,到了山东沂南一个小村子。
那个村子叫竹泉村。单看这名字就很静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的地方,就有意味,就有一股高洁之气。
我们是下午到达的,停车场里各色车子不少。停车场旁,是一方水塘,面积很小,但因睡莲团团,而意趣盎然,又有三两不大的瀑布,悬于怪石之上,更添了水塘之活力。
买了票,票价不菲,既然来了,不会因为多了几个孔方兄,而驻足不前。在导游的引导下,向村子的纵深进发。
村口不远处,是一牌坊,镌刻着“竹泉村”三个镏金大字。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凡旅游景点,其名号都很夸张,想着法子引人注目。但接下来的导游讲解,却不同凡响。
导游说,竹泉村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书,郑板桥罢官那年,曾在竹泉村住过三天,为村子里的修竹清泉所感,欣然命笔,写下了村名。仰看牌坊,赫然刻着“郑燮”。
我没有去想这说法的真伪,编故事是每个旅游景点的基本功,何况郑燮公确实在鲁地为官,其亲民佳话一直在民间流传,到竹泉村体验生活,体察民情,也在情理之中。我倒想起了郑公的一首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真有趣,说不定,这首诗就是竹泉村的启发而写的,也未可知。
进入村子,一丛丛青竹,森然而荫,一点不感到日大而热。竹之茂密之清高,在眼前,更沁入心脾。郑板桥的竹图差不多就是这竹子的写生。竹泉村之竹,名副其实。
那泉,也是地地道道。那一泓不知源于何处的泉水,演绎出一条条小溪,在村中流过。更有甚者,有一条水巷,宽米许,水极浅,可谓薄若蝉翼,潺潺流动,不由你不爱。有游客索兴脱了鞋袜,高挽裤管,行走在水巷中。我掬一捧溪水在手,那清那凉,直抵心底。
北方是一个缺水的区域,却把水文章做得这样夸张,这样富有声势,富有韵味,不能不说是创意之功。
“竹泉”两字,注脚鲜明,不能不服。
但远不是这些。村子里保存了多座完好的农家居所,外表很土气,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改瓦的农家住宅,但内部装修极好,说是按照三星标准设置的,价格也挺公道。夜静时,卧听竹声泉韵想必也是一种享受。“青竹有数竿,明月当空照“,该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啊。村里还保存很多传统工艺和制作。比如纺纱坊、竹器制作坊、土酒制造工艺流程、野山茶炒作坊。任游客边游边看,村民们不厌其烦地介绍着产品的性能,但并不强推。我花二十五元买了两只编织很精致的竹篮,带给母亲。曾经活跃在农村的篾匠们(编织竹器者)不知去哪了,老家已很少见到竹器。
竹泉村很小,兜一圈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小得玲珑,小得有味,干脆说,小得像一部微电影,或者是一部小型竹与泉变奏的交响乐。游客们不因为其小而冷之弃之,而是趋之就之。那一拨拨操着南北口音的游客,有多少不是做足功课而冲着这个小小的村子而来的呢?
这正应了刘禹锡的两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竹泉村仅竹与泉在游客心中留下的印象,就是深刻而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