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 00:00:00 作者:施正荣 来源:今日高邮
夏忙插秧季节,看到广大农民忙着引水灌溉农田的繁忙景象,耳边隐约回响起早已消逝的车水声。在没有电力和抽水机的年代,农田灌溉都用水车车水。
水车是灌溉、排水的汲水工具,有人力的、风力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家乡的水车是人力水车,也就是脚踩水车,是全木制成的,水槽形似龙骨,故名“龙骨水车”,有水槽、车轴、踏枕、 叶、 鹤、捺担等组成。《宋史·河渠志五》记载“地高则用水车”。“其结构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中,有小轮轴,另一端有大轮轴,大小轮轴牵引着一条形似游龙般一节节 叶。大轮轴固定于堤崖上的木架上,当踩动拐木,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 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大轮轴有五个人踩的、六个人踩的、七个人踩的、八个人踩的,一部水车踩车的人多,车水功能就大,如果不停地车水,则相当于6 水泵汲水量。大水车一天能灌溉六七亩田左右。踩车是比较用力气的劳动,一般都是比较强壮的男子汉踩车,那时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也曾经踩过车。用檀木制作的脚踏子穿在脚上,踩车时踏在车拐上发出“吱吱咔咔”有节奏的声音。还有一种元宝脚踏子,约有5公分左右厚,踩起来声音更响,车水的速度更快。我们生产队那时还配有锣鼓车,在我的家乡那一方是独有的,车水时踩车人中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敲锣随着鼓声节拍敲响,“咚咚咚咚、哐哐”,打鼓的人不时地唱起“踩车歌”。听老人回忆,早上踩车唱“早起来”,天气炎热连续干旱踩车时唱“斩老龙”,尤其是傍晚唱“三句半”情歌,很是引人发笑。锣鼓声与脚踏的声音有节奏地交响着,加之唱起“踩车歌”,有时栽秧田里的妇女们唱起“栽秧歌”,踩车歌与栽秧歌遥相呼应,歌声与踩车声、栽秧声恣意地在田野里飘荡,有节奏、有韵律,使人们沉浸在交响曲的甜美里,很有兴致而忘了疲劳,消除烦恼,展现了劳动的神圣、崇高、伟大。那时,在乡村辽阔的田野上,到处都可听到水车的车水声,炎热的夏天水车上还搭上车棚,为车水的人们遮挡烈日,也为田园增添了一道风景。
据老年人讲,那时如遇大旱,要用几部甚至十几部水车,随地势高低一级一级往上车水,脚踩在车拐上发出“吱吱咔咔”的声音连成一片,响彻大地。农民们轮番替换车水,歇人不歇车,甚至连续昼夜不停,用辛勤的汗水将河水引灌到农田,饿了轮流在车旁吃饭。多部水车,几十个人轮番连续车水,一天能灌溉七八亩田左右。 车水终究是一种体力劳动,既艰苦功效又低,“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现在,国家支持“三农”建设所修建的各级灌排站焕然一新,为绿色的乡村大地增添了美丽的风景。农民们只要扛一把铁锹,就可直接把河水引灌到农田。凡是有蓄水池塘的旁边也安装了电力装置,更方便农户灌溉用水。很多地方家家都备有小型水泵,抛到池塘里水就喷出来了,直接灌溉,非常方便。
水车车水的年代早已逝去,那古老的水车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水车车水声却像一曲悠扬美妙的家乡小调,不时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它激起了人们对过去艰辛劳动的回忆,激励现代人热爱农村、农业,种好农田,为农村农业持续发展,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