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30 00:00:00 作者: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属里下河水乡腹部。河网交错,小河小沟也多,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老家大河南边有一片芦苇荡,足有好几千亩。
说起家乡的芦苇荡,那可是一片从历史走来的天然苇场;是一片水鸟栖息、鱼虾肥美的天然湿地。那里的芦苇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蓝天,碧水,远离污染。那里的动物、植物、人和谐生长着。风吹芦苇的自然之声,雨滴芦苇的自然之声,蛙鼓鸟鸣的自然之声,交响出大自然的清幽,宁静。我童年和中学时代都在芦苇荡那儿玩耍,劳动。挖野菜,打猪草,捕鱼摸虾,搂柴禾,撵野鸡逮兔子。那里有我们那个时代的苦涩,也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甘甜,这些都定格在记忆的底片里。芦苇荡岸边,几乎到处都布满了大片杞柳和树木,每到清明时节,红绿相间的芦尖就开始逐一蹿出刚刚解冻不久的河滩与水面,经过七八个月的成长历练,直到冬至数九长成芦柴,方才收割进仓。在我们眼中,芦苇荡里的东西都是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之源。
要说芦苇的益处那可是不胜枚举。由于芦苇资源非常丰富,每年一冬一春,各家各户无论男女老少,主要劳动几乎都紧紧围绕着柴、柳编织。芦苇编织品主要有:做席子,用来晒粮食、苫粮草、铺床铺、盖棚子;打摺子,用来囤粮食、囤物资;做篮子,用来割草、捉鱼虾;编斗篷,用来遮阳挡雨;做簸箕,用来畚物、播粮、扬粮;编丫子,用来捉黄鳝、泥鳅等。按照各自的特点,在从事上述编织的家庭分工上各有侧重。男人和孩子们,大都只负责撕柴(用小铁块将柴从头到尾划开一道口子)、压柴(用石磙将柴压扁、压熟)和剥篾子,而女人主要负责打摺子、编席子等稍有技术含量的活计。粗柴用来打笆片,细柴扎起盖房子,再小些的还可编柴帘,用来做篱笆、苫砖坯等。物尽其用,丝毫不会浪费。此活看似寻常,也得心灵手巧,行动轻快且须有韧性,家乡的女人们常年劳作极为辛苦。
我非常喜欢芦苇荡,风吹芦苇,荡起无边无际的海洋。那苇荡的胸怀是多么辽阔、坦荡,扬起的碧波是多么雄伟、恢宏,那波涛奏响的歌曲是多么悠扬、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