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母亲的叮咛

2014-06-16 00:00:00    作者: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打从记事时起,母亲的叮咛似乎就像太阳下的影子,一刻也没有从耳边消失过。哭闹时母亲的哄劝、失落时母亲的安慰、上学时母亲的勉励、干农活时母亲的鼓舞、与小朋友们闹矛盾时母亲的教诲……一句句和着母亲或者慈祥、或者严厉、或者深沉、或者欢娱的表情流淌到耳边的话语,至今仍不能忘却。

16岁那年,我执意要去当兵。母亲和父亲哭过很多次,在背后。毕竟是兄弟四个中的“老巴子”。转脸过来,父亲的话并不很多,总是母亲,微笑着用 “舍不得”的口气,要我照顾好自己,求上进,凡事不要太逞能,不要做让家里人丢脸的事等等。此后的13年,母亲的叮咛更多是在做中医的父亲俊秀流畅的文字里走到我的眼睛里的。父亲的信函里每封必定有“你妈妈让我告诉你……”的固定式语句。

母亲的叮咛如肥沃的土壤、如阳光、如雨露、如干净的空气,让我渐渐地长大。母亲的叮咛又如一根细细的绳线、像一盏黑夜里的明灯、更像一声迷茫中的响雷,让我健康地成长。即至近30岁转业时,我从没有觉得愧对过母亲。我的步履坚定、执着,毫无乱象。

重新和母亲朝夕相伴时,已经到了1993年,我也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像模像样的大人了。母亲的年龄,也已经“奔7”。转业后的我,被安置到工商局工作。这是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管市场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的。母亲对我新岗位的工作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工商部门还有点权力。于是母亲时不时地在我面前叮咛, “老四啊,不要瞎来哟。”我每次都要跟母亲解释:“我在人教股工作,清水衙门。”母亲总是欣慰地笑道,“安稳点好。”

过了几年,局里面任命我到一个工商所去当所长。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改变不了军人的“遗风”,所长也算是当得风生水起。事情多了,不像在机关,和母亲见面交谈的机会也渐渐地少了。有时候约好了要去看母亲,但因为工作或应酬,总是失约。为此,精明而又风趣的母亲常常在电话里心疼地批评我:乖呱,你还记得妈妈呀!你把工作干好、把酒喝好就行了!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从我当所长开始,母亲的叮咛似乎都免不了一个话题:喝酒。母亲并不因为我们时常在外面应酬而自豪。不仅对我,对我三位兄长,母亲也是时常发出这样的叮咛。只是母亲是一个十分明白世理的人,也很了解她的四个儿子不是那种“馋酒”之人,母亲的叮咛多少带些无奈。其实,从当所长开始,我也渐渐领悟了应酬的“厉害”,它就像一个陀螺,始终不停地在转,但没有人知道,是谁在用力挥动那根绳子,一刻不停地抽打着它,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一种选择:跟着转,有时候也很累,很烦,很讨厌,很想拒绝,但是做不到。以至于母亲的叮咛时常让我感觉辜负。

当所长5年以后,我被组织上提任到邻县工商局当纪检组长。酒并没少喝,甚至因为工作关系,有时候更加“疯狂”。也因为从来不需要掏自己的腰包,所以不在乎的感觉麻木成了惯性。身在异乡工作,和母亲见面聊家常或者电话联系的频次更加少了,或许也少了兄长们的“告状”,母亲获得的信息少了,每次叮咛的口气明显地有了些变化:“在外少喝点酒啊,喝多了谁来照顾你?”

大约过了两年,我又回到了故乡工作。十分遗憾的是,正月初九上班那天,我意外地获得一个让我自己倍感惊恐的事:空腹血糖竟然达到了11.2。我果断地戒了酒,并积极进行全方位调理。母亲知道了这个消息,心疼而又欣慰地说:这下不用我整天唠叨了。

但是那只陀螺仍然在转。大小也是个局领导,应酬的机会就像春天里的竹笋,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一根来。每一次都要耐心地解释:身体不好,不能喝酒。迎来的总是一片质疑:医院证明呢?甚至是诘问:怎么不好?死不掉吧?时间久了,面子上实在挂不住。更重要的是经过认真调理,血糖开始稳定在正常水平。于是,“白酒不喝可以,啤酒红酒总得喝点”。

选择了红酒。很不适应。口感怪怪的,难以下咽。但是,喝着喝着,渐渐地也入了“佳境”:喜欢喝红酒并越喝越多,半瓶、一瓶、两瓶,或者遇到对的人、好的环境、身体适应,也能整到两瓶以上。

我也了解过红酒,原来它还能“保健”自己。有时也为自己的选择窃喜,毕竟本地人喝红酒的不多,不太了解它的保健功能。于是,喝红酒成了自己应酬的一种常态,也获得了场面上的普遍认可,每次吃请,熟悉的人总会备两瓶红酒。自己请吃,更无担忧。但是,也有偶尔喝高的时候,迷迷糊糊地自己也会思考:什么酒喝高了以后能“保健”自己?

谈什么保健呢?自己笑自己的傻。红酒成瓶成瓶地喝,斯文没了,品位没了,钞票没了,但面子有了,感情有了,甚至影响也有了,又花不到自己的钱,身体算老几?不过是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而已。

母亲有四个儿子,个个孝顺。每家的大门钥匙她都有,不定哪一天,她就又“回家去了”。有一天母亲突然回到我家来,我因为应酬没在家同母亲共进晚餐。待到回到家里,母亲见到我有些吃惊:老四你又喝酒了?

“老娘,真的没办法!”我说的是真话。看着年近八十的老母亲脸上的深皱,我不能撒谎。真的没办法。除非你什么欲望也别有,可以拉下面子,什么酒也不喝。但是,于公于私,你怎么可以在四十来岁的时候就没有欲望呢?

时间在走,工作在干,酒也仍然在喝。母亲的叮咛依旧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语气总是那么坚决,慈爱地敲打着我的心。而我却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执著地违拗着母亲简单的要求。五十来岁的人了,汗颜但无奈。

今年春节以后,母亲去了二哥家过过。二哥在老家的小镇上做老师,我们和母亲的联系自然多是通过电话。有那么几天,特别想母亲——八十多岁的人了,思想不见老。屋里屋外的一切,她都能知道个大概。和母亲交谈,儿子能开心地感受到她的反应快速、语言幽默、言辞恰当、表情丰富——于是,我和母亲通上了电话。说了些家长里短的话,母亲突然话锋一转:老四啊,最近酒喝得还好吗?我朗朗地笑了一声:“妈,这下总该放心了吧?”“是啊,我跟你们说了几十年了,你们哪个听我的?这下子也不用我唠叨了,八项规定是国家说的,看你们不听,罢了你这个小官!”母亲的笑声里饱含着浓浓的欣慰。

是啊,母亲,您叮咛了多少年,做儿子的不是不想听,不想改,只是做不到而已。像我这样的儿子有许多许多,您也不别见怪。大家其实都想改,只是那陀螺总是不停下来。现在好了,有了上方宝剑,哪个做儿女的会置若罔闻,省了多少个像您这样的母亲无数次的叮咛。有一位母亲一声叮咛,喝止了那根挥动不息的绳子。陀螺停下了,母亲您就放心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