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扫 炭

2014-06-16 00:00:00    作者:陈 新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临城农村田少人多,庄稼秸秆首先保证集体牲畜口粮,很少分给农户人家生火做饭。因此,许多人家只得刈荒草、捡树枝、拾牛粪、扒草根。而那时,离我们很近的高邮城里,居民们生火做饭却有煤炭供应。有人发现,城里地上有“烧草”。十岁那年的暑假,我跟姐姐及庄上的小伙伴们加入了去城里扫炭的“童子军”。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天麻麻亮,在母亲的吆喝声中我懒洋洋地起床了,抹把脸,喝了碗粥便上路了。肩上背个布袋子,里面装个扫帚、小簸箕,赤脚走在大路上。那是一条上城的必经之路(现海潮路),是通往城里最大的石子路,四五里的路程,走在上面小脚被石子硌得生疼。到了东门(现中医院门前),是水泥路了,虽平坦了许多,但经过夏日的太阳,中午还是很烫脚,走得难耐时,恨不得将小脚扛上肩膀,没法,拎起来小跑。

城里的地上并不是到处都是“黄金”,地面可能有炭的地方也屈指可数。城西头,运河边老车站上炭的码头,堤下煤球厂;城北,运炭去运东乡镇的新河码头;往几家烧炭大户工厂运炭的沿线;还有几个上下坡……这些地方,是我们都得盯紧的地带。

扫炭者一般可以流动,随炭而动;有时也是固定的,几个人一组,谁的地盘谁做主;偶尔也有打破地盘的时候,炭源多则蜂拥而至,乃至抢夺争斗,那时的炭就是扫炭人的命……

所谓扫炭,就是扫那些运输中散落地面的、中午车队歇仗时机动车板车内残余的、码头上船舱里需扫滩的炭屑。一般,一天下来能有个半袋左右的收获,回家好交差。运气好时,几个轮回就有个满袋子,那就早收工了。也有,到晚了,袋子才垫个底,只好扫些地上的灰土凑数。为了这炭,望穿双眼,恨不得炭车一个颠簸,让炭屑从车上滑点下来,最好能有几大块。

太阳下等待,汗直淌,头发晕,肚子咕咕叫,喉咙干得冒烟,看到城里的孩子喝着果汁露啃着西瓜,嗓子也跟着一动一动的。一阵风过来,吹起地上的炭灰,与汗水沾在一起,整个成了个小黑人。

不管今天“战果”如何,中饭还是要吃的。一般,带个三两米贴上几分钱加工费,到附近的饭店可以换一碗糙米饭,再到北门大街南首的酱油店,花分把钱买筷把什锦菜下饭,肚子也能填饱。渴了,到附近的小河石坡上,捧两嘴水解解渴。有时,身上没米换饭。无奈,去蹭。小饿的时候,路过老照像馆对面的水果店前,也能顺手抓一把苹果皮,当饱、解渴还好吃。饿疯时,到水沟里把小黑脸先抹一下,再晃到高邮饭店、车站饭店、五柳园饭店等馆子里,往正在吃饭人的餐桌旁一站——等。遇到好说话的,瞟你一眼,能从炒肉丝、炒粉丝、烧肥肠、汪豆腐、大杂烩的盘里碗里,夹块把、舀勺把递放我们的碗里。之所以强调“我们”,因为这个事不只我一个,丢人的也不是我一个。遇到赶车急事的来不及吃或吃不完的,撂下一句“归你了噢”,那个带劲呀,那个边吞咽边感激呀——“恩人呐!”也有不但等不到还挨一顿骂的时候,“乡下佬、饿死鬼!”在城里有些人的眼里,我们属于扫炭带讨饭的人群。每每听到此类言语,幼小的自尊也曾受过刺伤,同时也萌发过强烈不满:不就是城里人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当时也只能这么一想,其实不知是胆小还是理亏,面对城里人是垂着头看着小脚趾头,真的不敢出声的……

收获有时也会从天而降。拖大板车运炭的人们,头上罩着蓝布帽子,埋着头、弓着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上坡时那是要拼死劲的。这时,我们出现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不用招呼,毅然帮忙在车箱后面屁股赖下来推。推到坡上,拖炭人往往会说:“伢子,快点弄一下子。”听到这话,我们的反应是非常快,小簸箕往车上一插即满,纯黑纯质的炭落入袋中,并迅速撤离,生怕被拖炭人的头头们发现。

暮色渐临,鼓鼓一布袋炭屑足有二三十斤重,一路扛,一路歇,又得一身汗。父亲又可以将我们扫回来的炭屑掺上黄泥,弄成炭饼,晒干了,母亲可以用它来生火做饭了。想到这,心里美滋滋的,忘记了天上已是星星点点,忘记了依然硌脚的石子路,劳累了一天也不怎么困,心里盼着美美的一件事……

快到庄上了,父亲早早地站在庄头等候我和姐的归来,大手疾快地将袋子从我们的肩上拎去。没了肩上的重负,我直奔家中。跟往常一样,母亲已在灶台用边锅炒饭,香油炒饭黄黄的、一粒一粒的。不等热热烫烫的油炒饭冷却,我和姐立刻狂吞起来,嚼着带硬的香油炒饭,觉得特别地柔软,特别地香。“别噎着,慢些,喝口粥汤。”母亲在旁边深情地望着我们。香喷喷的味儿,飘满小屋。

只几年的扫炭生活,竟让幼小的我们早早地融入了小县城。早晨会看到城里人买油条、赶菜场、排长队的情景,听到“小二(à)仔,家(gā)来吃饭呦”的叫唤声和“磨剪子来,铲菜刀”的吆喝声,闻到阳春面、中全包子、擦酥烧饼的葱香味……

扫炭的生活早已离去,幸福生活的我们对童年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多少年了,母亲的香油炒饭还在脑海里飘香……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