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8 00:00:00 作者:吴继原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每次回家总会看到老家门前那条河边有着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戏水消暑。不时传来大人小孩的欢笑声,勾起我对老家门前那条河童年时的记忆。
老家门前那条河的尽头是庄台,而源头则连串着周边几个村落至镇上的张叶沟河,再通往盐邵河、大运河、长江……
记得小时候,老家门前那条河给了我和小伙伴们无尽的欢乐。春天,大家用纸折成小船放于水面,随风放飞梦想。或掰下河边杨柳垂枝扎成叶帽子,手上拿着纸折成的“手枪”,模仿着战争题材影片里的八路军抓坏蛋,来回于河边树丛、菜花田间以及庄台小巷躲猫猫很是过瘾。夏天,三五个会游泳的小伙伴结伴在河边的码头上往水里跳,比扎猛子,一会儿这边逮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那边又摸上来一个吐着口水的河蚌,还有的则会捞上一两个尖嘴硬壳的田螺。嬉笑间,不经意会有家长前来“查哨”,于是,小伙伴们便会光着屁股躲进河面的荷叶丛中或是小船檐下,用荷叶作伪装,蒙骗大人的眼光。秋天,大家提着用竹竿、缝衣针线及鹅毛管自制的鱼钩来到河边,撒下一把米粒,钩上一条蚯蚓做诱饵,不多一会儿,准能钓到一些或大或小的鱼儿,什么贪嘴的昂刺,狡猾的花鱼,温顺的鲫鱼,难以对付的青鱼、黑鱼以及让人生厌的毛毛鱼。小伙伴们还会撑着小船,行进在河面的莲蓬、菱盘间,采摘并享受着“美食”。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待到冰面厚实了,小伙伴们会相约滑冰,滚铁环玩耍。更有的在冰面上比谁东西抛得远。寒风中,大家玩的兴致很浓,尽管耳朵和小手早冻得通红,但大家沉浸在欢乐中,全然不觉得冷。
老家门前那条河日复一日迎来东方日出,又送走夕阳西下。清晨,人们在河边担水、洗衣,临近中午,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傍晚,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撑着小船靠岸回家,老水牛静静地守在河边吃草休憩。
记得童年时,河边的小码头宛如一个中转港口,河里罱上来的淤泥要从此肩挑上岸沤制农家肥;农田里成熟的粮食要从此运上船运到镇上的粮站卖爱国粮;庄上人们所需的油、米、面要从此运出去加工,加上大到建房用的砖瓦、木材,小到火柴、盐、糖这类日用品等,都是由外购进从此上岸。当然了,要是走亲戚串门,婚丧嫁娶,还是从此坐船儿出行。那条河宛然成了生命线。
老家门前那条河给我的印象多是美好的,但也有伤感的记忆。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吓唬说河里有水猴子(水鬼),专门吞食不听话且独自下水的小孩。对此我却不信,然而,随着庄上的陆姓女孩及周边村庄两个小伙伴的相继溺水身亡,其亲人的悲痛哭声传来,让我真切感受到那条河着实令人有些许的恐怖和无奈。再者,1991年那场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几天时间,河水水位随着连降的暴雨疯长淹没了周边农田,淹没了地势稍低的农舍。由于我所在的庄台地势较高,虽幸免于难,但那年家里及庄上人的庄稼却绝收了,害得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再后来,陆路交通发达了,车辆多了,水运渐成历史,河中淤泥不再被作为积肥的原料,取而代之的是化肥,自来水普及了,人们对河水的依赖渐远了……老家门前那条河一度时期也被大家淡忘了,由此带来的却是河面杂草丛生,河内垃圾漂浮,河床淤积,河水浑浊且发出异味,河中的鱼儿也一度销声匿迹,河边码头则更是人迹罕至。
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开展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升温”,老家门前那条河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挖掘机开来了,吸浆机启动了,厚厚的淤泥被清除了,河岸的垃圾杂物清理了,河水通畅且变清了,沿岸绿化重新栽种了,鸟儿又开始在枝头欢叫,河里的鱼儿虾儿又有了踪影,还有保洁员定期对河道进行养护。河边码头上人们又可以淘米洗衣了,夏天,小伙伴们又可以到河里游泳嬉戏了……
美哉,老家门前那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