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盂城之由来

2013-02-04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盂城是高邮城的别称,著名的盂城驿便是由此而得名。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扬州府·高邮州条,“宋时州人秦观诗曰: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故高邮亦曰盂城。”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孙觉之弟孙勉赴任北海尉,秦观作《送孙诚之尉北海》诗以为壮行。顾氏所引,即为该诗文的前四句。

依照顾祖禹的记载,高邮城盂城之谓,当是归源于秦观的诗文。

这样的看法,是大可值得推敲的。

一、盂城释义

高邮城曰盂城,盂城何意?

《说文解字》云:“盂,饮器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盂,盛水和酒的器具。”《现代汉语词典》:“盂,(盂儿)盛液体的敞口器具:水盂/痰盂/漱口盂儿”。

显然,最一致也是最基本的解释,“盂”为盛装液体的敞口器皿。寓以地势,“盂”当为周高中低的盆地,与之有密切关联的“覆盂”,则是中高周低之隆丘。

顾炎武《日知录》卷五,“地名盂者有五。僖公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宋之盂也。定公八年,‘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周之盂也。十四年,卫‘太子蒯聩献盂于齐’,卫之盂也。而晋则有二盂:召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今太原盂县;哀公四年,齐‘国夏代晋,取邢、任、栾、、逆、阴人、盂、壶口’,此盂当在邢、之间。”

亭林先生所列先秦时代的五处古盂地名,今日可考者唯有太原的盂县。盂县是三晋历史上最早的古县之一,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盆地中的大盂镇。这里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

不仅如此,同样地论及高邮城,前人对于盂城一词亦有自己的解读。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总河侍郎万恭上言治理运河策,称,“高、宝诸湖周遭数百里,西受天长七十馀河,徒恃百里长堤,若障之使无疏泄,是溃堤也。以故祖宗之法,遍置数十小闸於长堤之间,又为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比年畏修闸之劳,每坏一闸即堙一闸,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为死障矣。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显而易见,此处所言的“盂城”,实意是指受水之低城。

高邮之盂城,断非此义。

二、高邮城为覆盂城

就高邮的地名而言,高为地势,邮则是功能或职能。《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载,“高邮……本汉旧县,是秦之高邮亭。”

秦邮亭碑文亦云:“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于兹地筑高台,建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从秦之高邮亭,到汉之高邮县,高邮实在是因为地势高而得名。

《舆地纪胜》卷四十三载,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下诏, “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其“郡城即郡守高凝所筑。”引宋代《高邮志》云, “盂城,地形四隅皆低,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很明显,此处的盂城是因为高邮城 “状如覆盂”而得来,实际是为覆盂城,也就是高城。

高邮城为覆盂城,喻其形制而外,尚寓有平安之意。春秋末年,邗沟掘通以后,高邮成为引江控淮的战略要地。或遇王朝鼎革,或遭胡马侵凌,兵连祸结,战事不绝。宋初的建军筑城,结束了高邮地区千余年间有邑无城的历史,提升了保境安民的能力。《方舆胜览》卷四十六,引高邮《旧经》云,“高邮据诸郡脊,扼亢附背,形便而势利,莫之能御”。可见,建军筑城之后的高邮城,军事防卫的效能大为加强。高城险固,生民有覆盂之安,故称覆盂城。

秦观《送孙诚之尉北海》,既是送别好友的壮行诗,也是豪气干云的咏乡诗。全诗篇幅很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兵家色彩。“吾乡如覆盂”,既取其覆盂之形,亦取其覆盂之意。

秦观诗作之后,历代称高邮城为覆盂城者,一直相沿不辍。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蒋之奇《题东园诗》云:“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中间可以置邮戍,隐然高阜如覆盂。”

南宋诗人杨万里《过高邮》诗云,“解缆维扬欲夕阳,过舟覆盂(盎)已晨光。夹河渔屋都编荻,背日船篷尚满霜。城外城中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杨。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

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八·舆地考四,古扬州条,“高邮军本唐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建为军。属淮东路。地形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特高,状如覆盂。”

明代万历年间,通州民间学者彭大翼,撰著大型类书《山堂肆考》,其卷二十九称,“覆盂 :高邮州城曰盂城,其地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名。秦少游诗,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

最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第三次南巡,作《过高邮州》:“黄龙晓发近盂城,上岸乘骢按辔行。茂珩沈却虚饰,黔围黎绕验真情。早知江国民居庶,且当槐街米价平。历阅党军堤复旧,回思去岁尚惊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 第四次南巡,作《过高邮州》:“覆盂城北舟行,玉勒城中历鉴周。建置讵惟图目睹,资生要欲悉心求。下河独断幸无涝,连岁群称歌有秋。马首拜恩亦奚藉,哺孩宁复望其酬。”

两首诗中,乾隆分别称高邮城为盂城和覆盂城。如果将盂城和覆盂城视作是不相兼容或非此即彼的一对矛盾,按照先论从后论的一般认知规律,覆盂城的论证效力实际上是要强于盂城的。

高邮城确实是覆盂城!

三、从覆盂城到盂城

《方舆胜览》郡名目,“盂城,郡志谓:地形四隅皆低,城基特高,状如覆盂。”《舆地纪胜》景物目的记载,与此类似,唯称引文为高邮志。

此间的“盂城”, 或作为正式名称的郡名,或归入非正式名称的景物,其源流都是因为高邮城“状如覆盂”。平白一点说,依照两部总志的表述,覆盂城就是盂城,盂城就是覆盂城。那么,我们该作如何的解读呢?

盂城当是覆盂城的省称或代称。如前所述,盂城与覆盂城,本是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概念。由“状如覆盂”而引出的盂城之谓,不能单单从词义上去理解与诠释。覆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个固定词汇,偏正式结构,其中心字为盂。盂与覆盂,尽管词义相异,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就其物态的主体而言,仰盂也好,覆盂也罢,只是其空间置放形式的差异,其盂的固有本质却是不变的。从这一点上讲,盂是盂,覆盂也是盂,覆盂城当然就是盂城。

北宋元年间(1086-1093年),杨蟠知州高邮,作《时燕堂》诗:“吏隐盂城九十旬,丰年日日是佳辰。赋成席上犹飞雪,歌动梁间已落尘。此地谁为爱酒伴,他时傥忆种花人。五坛芍药齐教放,何处扬州更觅春。”《时燕堂》诗成于秦、蒋熙丰诗作仅仅十来年之后,而二人其时亦是当世之人。因此,《时燕堂》诗中的盂城和秦、蒋诗作中的覆盂(城),其词旨所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高邮城。换成直观的图解形式,即,高邮城=覆盂城,高邮城=盂城,盂城=覆盂城。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高邮城之由覆盂城而至盂城,亦同此理。

其实,中国不少的城市都有别称,如羊城、申城、泉城、彭城,等等,或取传说,或取神话,或取山川形胜。这些别称,以平声单字为主,都备有响亮、雅致、简约、专指的特点。一些城市的双音节别称,在需要时也往往省并成单字。其知著者,莫过于川中名城成都,一名曰锦官城,一名曰芙蓉城,省称即为锦城、蓉城。这样的案例,尚不在其少,笔者不作赘述。推而论之,覆盂城省并为盂城,亦具异曲同工之效。

地名的省称和代称,符合地名学经济、省约的原则。《日知录》卷二十“地名割用”条,归纳了地名割用的总旨,有其宜者,有其不宜者。根据宋代的两部地理总志所列,凡举高邮的郡名,计有高邮、秦邮、广业、神农郡、淮海、承州、邗州、盂城、高沙等,其宜割用而终能用者,唯盂城一名。在里下河地区,今人尚有单字地名连称者,如高宝兴、高宝、江高宝、江高等等。在这里,“高”字的指代是清楚的。但是,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地域范围,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甚或拆字单行,其地名的指向性特征也就不存在了。盂城则不然,其指称是极其明确的。高邮城只此一家,盂城则别无分号,秦淮海其后者,海内一名而已。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盂城亦是雅称。徐谦芳在《扬州风土记略》中指出:“各地风景,文人每多附会,锡以雅名。”盂为水器、酒器,当属最古老的彝器之列。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有宋一代“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儒学大盛。在右文抑武社会大氛围的浸润与强力推动下,高邮化风大开,文运昌盛。焉,“高邮若齐鲁。”《舆地纪胜》高邮军·风俗形胜目,“乔竦字立之,以乡先生教授州里,从之学者多以文行知名一时,而淮南数阡里间,高邮若齐鲁,自乔公发之。莘老其徒也”;“乔执中除西掖告词云:初以经术教授淮,数十年间出而唱道,名儒巨公,接武于朝。州闾化之一变如此” ;“自孙觉秦少游诸公以文章政事名,俗皆喜儒,至今好谈儒学”。

“器以藏礼”,因引盂城之名,取其古朴雅致,寓意淳厚。彰显了孙、秦故里的敦学与教化,提升了高邮作为淮南古邑的品位与格调。

四、余论

回到篇首的问题,高邮的盂城之谓与秦观的诗作有无关联呢?答案是否定的。

《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关于“盂城”的引文,只言郡志和高邮志,即宋代的高邮方志,不提秦观的诗作。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秦观《淮海集》即有刻本,王、祝二位著家不可为不知。《舆地纪胜》诗目,《方舆胜览》题咏目,皆录入了秦观该诗的前四句,但都未将其与盂城别称联系起来,实则表明了两位著家的态度。

换言之,依据现存可考的文献资料,宋代《高邮志》本身才是盂城和覆盂城的首倡者。这个高邮志的最初版本,至迟要追溯到熙宁八年以前的北宋中前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