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头等的事

2014-09-16 00:00:00    作者:陈永平    来源:今日高邮

有很多年,我以为古人在清代以前是不剪头发的,这是因为知道一点《孝经》里的句子产生的误解。“仲尼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古人都听;他说不可剪头发,我以为也会遵从。及年长,多了解了一些古代常识,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南北朝时已有理发师,到清朝,征服者实施高压统治,“留发不留头”,剃头留辫表示驯服,剃头挑子应运而生,理发成为一项普通职业。

我少年时在乡村还见过剃头挑子。尽管没有货郎担子受欢迎,但理发是必须的,“痴人顶重发”,你不想被人认作傻瓜,你就理发。那时候还不叫理发,叫剪头,跟人(造)皮(革)一样,省了不该省的字。我头型不好,发质粗硬;这也罢了,我头发窠里有三个旋窝,一般人或一个或两个旋窝,都在脑袋顶上,我则在前额上方多出一个,旋窝周边的头发非常强势,任其生长,像秧田里的稗子一样高出一截;我的后脑勺也很特别,长着一个骨质瘤,据说是婴儿期过于受宠,躺少抱多造成的,不曾想以后长成拖把子,有点像科幻片里火星人的头型。那时乡下“流行”锅盖头,也叫马盖顶(马盖,马桶盖子),头上一道箍,有头发没头发界限分明。本来是个易操作的发型,可我前有一撮毛,后有拖把子,对理发师简直是挑衅。每次给我理发,理发师都黑汗直流。因为有个拖把子,锅盖头到我头上,便显得怪异。

工作了,开始要好看。我有事没事拿手覆住前额的旋窝,努力让头发顺长;拖把子也请理发师修得不致太突兀。那时候很年轻,喜欢臧否时事和人物,自己不知道,其实很讨人嫌。不出俩月,领导后悔了,跟人说招了个“邪头”、“刺儿头”。有一次我正口沫横飞与人争论,一领导笑眯眯招呼我过去,说要摸摸我。他从我的脖子开始往上摸,摸到后脑勺停住手。“这是什么?”“大鹅瘤。”“这是鹅瘤?”他的神情,显得很夸张,“这是反骨,天生的反骨!”旁边人一听,似乎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我悚然一惊,天生反骨?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人与我同姓,我是他的嫡传吗?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信仰坚定,要反反谁?领导是开玩笑,我没蠢到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但他规劝中暗藏的潜台词却很严肃,对我猛击一掌。这时候起,我开始收敛锋芒,想好了才开口。

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现在年纪大了,粗硬的头发渐渐变细,也变得柔顺了,连第三个旋窝周边的头发都服服帖帖,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请理发师做一个“三七开”发型。

我有个儿子。妻子生下他的那一刻,不知受什么心理驱使,我特意摸了下他的后脑勺,竟发现小家伙也有一块小小的“反骨”。这玩意儿真遗传!孩子都怕理发,每个孩子理发的经历,都是父母的谈资。孩子不愿理发的理由,我认为只有一条,要一动不动坐十分钟,短的也要三五分钟。一动不动,对孩子来说,多么恐怖啊。

我儿子并不明确拒绝理发,尽管幼小,但他知道一个理儿:拒绝无效。他采取软磨硬泡的办法,迟一分钟理发,对他就是一种胜利,一份安慰。刚坐上椅子,他要小便,箭一般窜出去,磨磨蹭蹭往回挪;才摸到椅子边儿,又嚷着要撒尿。理发师已做好准备,对着空椅,弯腰抬臂,单等他坐定立马投入工作。经不住他来回折腾,理发师直起身,无可奈何地说:“这小子尿脬破了。”

到上高中,儿子突然爱上理发。先将头发可劲儿往长里长,然后到他老娘经常光顾的美容美发店烫了发型——不用交现金,记老娘的账——发型的特点可以想象,偏长,前额头发已覆住眉毛。我们跟他讲道理,从美观、美学的角度分析,瘦长脸形不宜留长发,所谓人瘦毛长;这话反过来说也对,头发长,人更显瘦。他不为所动。我们曾“陪”他理过几次发,找机会与理发师沟通,挤眉弄眼、做手势,示意剪短点、再短点。儿子通过镜子将我们的小动作一览无遗,显得极不耐烦,催促我们离开。理发师也来做工作:孩子的审美观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改变,不妨先由他,船到桥头自然直。

儿子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想改变发型,这一次走得更远。“我想把头发往上弄,再染个发。——妈妈也染发的。”“不就是克头嘛。染什么颜色?”“黄色,弄一绺蓝色。”“你拿个纸笔来。”“干嘛?”“咱写个脱离父子关系的声明,你爱干嘛干嘛。”儿子腾地立起身,胸腔“呼哧、呼哧”地往外吐气,“我还未成年呢,换个发型你就不养我。算了吧爸爸,你狠。”

大学四年,不在我们身边,我们担心的事儿没有发生,儿子没把发型做成剪刀手爱德华,也没带回一个鼻子穿“拘”的女友。毕业前夕,他参加校园招聘,瞎猫捉到只活老鼠, 在南京找到一份工作。实习期间回了一趟家,到家即宣布,他要上理发店,把头发剪短。

我理应欣慰。我确实感到欣慰,但打了折。我有些意外,儿子竟如此快地适应社会,步入“正轨”。

我造的人,终归像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