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00:00:00 作者:戎 平 来源:今日高邮
——读夏涛长篇小说新作《烟花》
夏涛潜心创作,历时两年,修改三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烟花》。20万字的小说,有效地加快小说的节奏。
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必须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一种艺术的自信。我在简陋的小屋读《烟花》,忍不住时常独自发出会心的微笑和感受小说幽默语言带来的快感。夏涛的原生态语言描绘,告诉人们生活中有那么多让人想象不到的故事和细节,社会的前行和变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和惊奇。
夏涛写小说的技法在变,变则通,变则进步,变则更新。《烟花》中的人物、故事和情节明朗而清晰,同时又保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语言的朴素和幽默。小说展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泾水乡几个高考落榜高中生,回到村庄正逢农村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的体制改革,由大集体向土地承包的革命化转变,他们在变革中寻找出路和归宿。幽默风趣的语言,描摹一件件让人心灵颤动的乡村旧事和乡情民意,使这部小说可圈可点,值得细读。
《烟花》精彩之处,是他用独特的语言载体,把精彩的现实生活中若干个故事、人物和事件带到小说叙述过程,幽默地燃起强烈的批判主义精神的火光,展示乡村改革开放和土地承包给农民兄弟带来福祉、财富与人权进步。《烟花》中《狗日的上缴款》一章,夏涛剖析乡、村、组三级干部到农民家征收上缴款的操作方式,无论情节、过程和人物对话、细节,从头到尾充盈着故事本身的幽默感。杀猪匠刘恩练夫妻俩将一船小麦卖给粮站,因扣上缴款,扣得精光,引发小夫妻俩打了一架。夏涛的“精彩式幽默”一环扣一环,递进上升到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最终导致夜晚发生刘恩练刺杀民兵营长夏金凤一幕。夏涛笔下杀人场景不是血醒和暴力,只幽默地“一闪”,造成砸门收上缴款的两个村组干部一死一伤。这种文字功夫非一朝一夕养成,是经若干年语言的准备与操练。当年,乡、村干部到农民家收上缴款,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夏涛诠释“夏金凤死因”,夏金凤这个村民兵营长,说白了叫“二杆子”,一个“出头橼子”,乡刘副书记下村督促检查“上缴征收”,他代表村里做表态发言“要从刁难户手中榨出钱来”,刘副书记大喜,夸他几句,结果当晚他便做杀猪匠刘恩练“刀下鬼”。
整部小说的情节、画面甚至细节充满了幽默和逗笑,实现一个优秀小说家对情节、事件的表述和控制能力。夏涛表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品质,艺术地凸显两个层面,即小说叙事表层的艺术性和幽默性,语体外壳内部折射出艺术内层所包藏的政治伦理和乡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前的阵痛与演变,暗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推动乡村改革和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与进步。作家把深刻的思想、道德和伦理,技术性隐藏在小说叙事伦理层面,揭示改革开放带来农村工作、管理和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变革。艺术伦理与政治伦理的隐形互动,即小说故事表像、内核与思想内涵互补,由读者和作家共同实现社会批判精神的取向与反思。刘恩练是长篇小说中一个有艺术价值的人物,他顺应改革潮流,忙时种田,闲时杀猪卖肉起早贪黑挣钱,有个性,用行动实践、拥护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改革。蒋步勇最终醒悟,当着靠收上缴款“吃白大”的村组干部,工作中同样也充满血腥,弃职赴上海打工,体现了“劳动是上苍给人类最好的祝福,因为劳动中隐藏着许多成功的机会,它体现个人的价值,让你远离空虚与无聊”(圣经语)。
作家夏涛,是一位充满创作活力、激情和智慧的小说家,用清晰而幽默的语体,立体记载里下河水乡腹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改革给乡村和农民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小说富有幽默感的故事和细节,闪烁青春向上的精神和智慧的光芒。
《烟花》显示一个成熟小说家的语言、思想和艺术综合性的才华与素养,把生活中的故事变成对普通读者的人生价值取向有引导意义的小说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