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0:00:00 作者:朱震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中秋节,老母亲不在高邮,因而下午早早地就来到了老岳母家。每逢重要的节日,饭前老岳母照例要我们祭拜一下去世的岳父,焚香秉烛,祭上贡品,鞠躬祷告。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要祭拜毛主席。岳母堂屋的案几上,左侧是老岳父的遗像,右侧则是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斯诺给他拍的那张头戴八角帽的照片。和往常一样,老岳母总是颤颤巍巍地亲自点上香并祷告后,才允许大家落座开席。
老岳母对毛主席的感情可谓发自肺腑。老岳母出生在胶东老区青岛平度。解放战争时,还是小姑娘的她受抗日战争期间便投身革命的两个哥哥的影响,参加了妇救会?,跟在大人后面抬担架,纳鞋底,绣鞋垫,贴标语早早地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解放后随她当了军官的哥哥到部队去玩,一眼就看上了年轻英俊的岳父。那时岳父刚从朝鲜战场回来不久,十六岁就参加八路军的他南征北战十多年,一直无暇考虑自己婚姻大事。见到热情似火的岳母,二十六七岁的大尉军官还没来得及热身,就稀里糊涂地被小他七岁的村姑俘虏了。
岳母跟着岳父在南京安顿下来,过了几年在家乡小山村做梦也想不到的日子:穿皮鞋丝袜和真丝绒的夹袄,带着打扮得像花蝴蝶般的女儿坐三轮车去看电影。岳父从南京到江浦到扬州,再从江都到高邮,岳母一路跟着,严防死守,不让长得电影明星般的岳父受到任何的诱惑,但代价是失去了在南京的舒适生活。因为那时只要家属还在南京不走,要不多久部队就会把分居两地的干部调回来。
岳母喜欢都市生活,但她更愿意与自己的老公和孩子厮守在一起。物质上,岳父的一份工资就足以让一家五口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每月就有一百三四十元的工资,此外部队还有许多特供的物品。要知道,那时即使在城市里,一般家庭人均十块钱就可维持生活了;人均二十元,就是很富足的了。所以,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家人也没窘迫过,更未有过吃糠咽菜的日子。逢到回老家探亲,岳母更是大包小包,让老家的姐妹们羡慕不已。
有了三个子女后,岳母整日烧饭做菜,相夫教子。一直到子女们都上了学,她才决定出来工作。多了一份薪水后,家里的日子更滋润了。好日子没有让她忘本,她心里天天都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嘴上常念叨着要感谢毛主席。岳父去世后,老岳母自己有一份退休工资,军队干休所还给老干部遗孀一些补助,她很满足。虽然背驼了,耳朵近乎失聪,但她依旧享受生活。庭院里的花草被她侍弄得郁郁葱葱,冬天里不开花的植物挂上了塑料花,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花;碰到上门要饭的,她要把饭菜都热一下,以免要饭的吃了冷饭菜闹肚子;偶尔家里来了个木匠瓦匠修理东西,又是买酒又是拿好烟,热情得让人家怀疑她另有所图。最值得称奇的是,她七十多岁时戴着老花镜看完了《青春之歌》,八十岁时看到别人戴的一块浪琴女表好看,嚷着也要买一块。我和爱人在南京为她选购了一块小巧的浪琴表,她戴上后连连说好。老太太一脸幸福,赶紧又去给毛主席上了一炷香。
几年前,朋友送我一个仿青铜的鼎。我送给了老岳母,她便将此置于走廊上用来敬香。重大节日,她都会给毛主席和老岳父送上真诚的祝愿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