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小城高邮什么时候用上电的,我真说不准确,印象中一挨夜晚就黑黢黢的一片,远处每一个昏暗的灯光就是一户人家。长罩煤油灯则是每个家庭的采光主角,但擦灯罩子很麻烦,手指短接触不到灯罩的两头,就用筷子顶着旧报纸来回擦,一不小心就会弄破玻璃灯罩,若手划破就“摊上事了”。那时心目中最耀眼的就是汽油灯,只有大饭店、书场等人气旺的地方才会撑,大一点的店铺也会有,寻常百姓家如遇到红白大事也许会租借一盏使用。对于灯通常用“只”、“个”来形容,好象汽油灯才配用“盏”,丝丝作响的汽油灯,把所照之处照得如同白昼。
汪曾祺的文章里多处提到过汽油灯:“起初只一两家大铺子用,后来,大家计算计算,这比‘扑子灯’贵不了多少,可是亮得多了,所以像样一点的铺子也都用了。”“他的生意真是三春草、雨后花一样地起来了,‘起来’最显眼的标志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须知,汽灯这东西只有钱庄、绸缎庄才用,而王二,居然在一个熏烧摊子的上面,挂了起来。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寻常百姓家逐步有了电灯,电灯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用电器,但大多数人家就一只灯头,为了省电,许多人家会在板壁上开一个洞,灯泡就吊在洞的中间,里外都能照到点光。有的人家还会罩上个灯扑,这样聚光些,灯下做针线、写作业也亮得多,把有限的光源照到屋顶上未免太浪费了。为了充分利用光源,侧边的房门也开着,有阁楼的人家还会在地板上挖个洞,让灯光能透上一束到楼上来。灯泡有15W、25W、40W、60W之分,一般人家选择15支光(W)或25支光的居多,因为家家都节约用电,每个人家的用电量也不大,一个大院子或一条巷子十几户人家就合用一只电表。但房屋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灯头有多有少,灯泡也有大有小,每户人家电费则按灯头多少灯泡大小来计算。每个月收电费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收上来的电费总与电表数有较大差距,平摊到各户的钱也会越来越多,相互间的猜疑与意见也就多了起来,收电费也成了一件难事,没办法就每户轮流收。若保险丝或线路出现故障,合用电表的人家就会漆黑一片,人们纷纷跑出门外,议论着、等待着、查找着,每个地方总会有懂电的热心人,故障排除了,大家又欢呼般地各自归家。
究其电费出现差距的原因,是有些人家灯泡坏了不打招呼就换上了,个别人家将小灯泡换成了大灯泡,抑或白天开灯是小灯泡,晚上门一关又换成大灯泡,更有甚者,偷接灯头的有之,再加上线路长电损大,收费哪能不亏呢?为了避免电费漏洞的再次发生,相互间定了规矩,在每户人家的灯头与灯泡连接处贴上一张封条,上面盖着图章,若灯泡坏了一定要在邻居的监督下,换上再重新贴上封条。
经济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收音机及其它家用电器也逐渐普及,电灯也不再是一户一盏了,随着用电量与日俱增,合用电表的意义就不大了,一户一电表则成了必然,灯头上的封条也终于撕掉了,大家也不再为分摊电费而斤斤计较。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下乡插队那会儿,农村依然没有通上电,后来逐步用上了电,一开始用电量也不大,但给电灯贴封条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因各户均有各自的电表。
给电灯贴封条虽不可思议,但确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