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4 00:00:00 作者:张树生 来源:今日高邮
45年前,我们,一群满身书卷气的青年学生,胸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理想,从泰州城来到汤庄农村插队落户。插队汤庄,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意味着以琅琅书声为标志的金色学生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以沉重的“修地球”为生活内容、艰苦中饱含磨砺、青涩中潜藏着憧憬的人生之旅的开始。
那年冬天,地处里下河腹部的汤庄,以其原生态的风貌迎来泰州的知识青年。由纵横的河网镶嵌、开始酝酿“沤改旱”的万亩“老沤田”,被一望无际的浅水覆盖。冬日阳光下的水面,亮得让人晃眼。水面上,不时有一两只寒鸦呀呀地叫着划过冷寂的天空。岸畔堤旁的芦苇,一派淡黄,一丛丛,一簇簇,在空荡荡的平原上很是醒目。汤庄全乡无一条宽得能骑自行车的泥土路,窄狭的田埂、曲折的河道、简陋的木桥连接境内乡民的来往、交通。参差错落其中的乡民的住处,几乎全是以土基垒墙、麦秸或稻秆做屋顶的草房,与“塞向 户”的诗经时代几乎没有两样。乡民们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想取得衣能遮体、食能果腹的温饱生活也很困难。纯朴、自然的汤庄,殷切期望知青们梳妆、打扮自己,帮助自己送走贫穷、落后、丑陋,帮助自己找回鱼米之乡的富裕、靓丽、迷人的容颜。
插队汤庄,我们才切实地感受到农村的真实面貌,才切实地知道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才形象而具体地懂得“一穷二白”的具体含义。面对现实,我们豪情满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勉励自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在汤庄绘写人间“最新最美的画图”。初春,春寒料峭,在结着一层薄冰的老沤田里,我们裤脚卷到股根,在没过膝盖的泥淖中拉犁,大腿上渗出粒粒鲜红的血珠;盛夏,骄阳似火,大地有如蒸笼,我们在水蛇出没的稻田薅草施肥,蚂蝗不时叮附到小腿上贪婪地吸血;麦稻成熟的收获季节,白天收割、挑把,晚上挑灯夜战,在场上掼把脱粒,我们没有一天不干到深更半夜,累得浑身几乎要散架;数九寒天,北风呼啸,我们也没有一天闲着,挥锹担土,挖沟修渠,热火朝天地搞农田水利建设,汗水湿透内衣,头上热气腾腾。风吹雨打太阳晒的原始体力劳动,使我们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只是黑了皮肤,手上磨出层层老茧,肩头长出厚厚的“扁担肌”,炼出健壮的体魄,而且磨砺出顽强的精神和意志。
值得欣慰的是,做耕读教师、民办教师、代课老师的知青们,为汤庄薄弱的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汤庄农村的基础教育出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气象。于是,汤庄充实了村办小学的师资,在几个片上办起初级中学,甚至破天荒办起高级中学。从此,汤庄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再稀奇、紧缺;从此,汤庄开始陆续有人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从此,基础教育的发展点燃起汤庄明天的希望。
回顾过去,知青生活早已凝固为永恒的历史。曾以青春、热血、生命书写这段历史的我们,如今清楚地知道,仅凭满手的老茧是不可能把自己心中的愿景化为祖国新农村的壮美宏图;清楚地明白,仅靠几个有点文化的知青,同样不能树起祖国基础厚实的教育大厦。今天,面对这段历史,我们除了没齿不忘,已经无怨无悔。因为,汤庄的知青生活锤炼出我们勤劳俭朴、正直真诚的做人品质;因为,汤庄的知青生活催生出我们不懈追求、终生奋斗的人生境界;因为,我们滋味厚重的青春岁月中,流淌着汤庄的血脉!因为,我们的思想、灵魂早已打上了永远抹不去的汤庄印记!
汤庄呵,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