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5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论语》开篇第一章仅有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解释是: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多少年来,我们都认可了这样的解释。近来,揣摩之,似觉不妥。这样的解释,三句话就是一盘散沙,各有侧重。第一句话说的是学习,第二句话说的是交友,第三句话说的是气度、风范。
《论语》的编纂者将此三句安排在首章,一定用意颇深。从朱子对《论语·学而第一》的注解(《四书章句集注》):“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可以见得,第一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首章的三句话,到底传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按照通常的解释,还不可能使我们得到理想的答案。
问题出在哪里?
联系《论语》全文而观之,问题出在“朋”字上。通常的解释,将“朋”释为“朋友”,那与前后两句似乎就隔膜不通。《论语》里,“朋”只出现一次,即“有朋自远方来”;“朋友”出现了八次,如“与朋友交,不信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友”使用了十九次,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为何首章只“朋”一字?似应有它意。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我们解开了谜团,他在为“有朋自远方来”作注时指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谓“同门”,即为同一师门,同出一师。宋翔凤《朴学斋札记》直接将“朋”解释为“弟子”。这样一解,带进去,意思就是“有弟子从远方来与我学习,不是很快乐吗?”,顿然豁然开朗。
孔子的弟子很多,分布的地域很广,不限于鲁国。《史记·孔子世家》云:“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事实确是如此,仅有姓名可考者中,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卜商都是卫人,高柴是齐人,司马子牛是宋人。他们这些人,仰慕孔子的声名,长途跋涉而来学习,能不使孔子快乐吗?何况,《学记》云: (音效,教义)学半。意为教育学生,自己也学到了一半,与“教学相长”义近。教育别人,提高自己,无疑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如此一解,完整地来理解三句话,不仅语义贯通,浑然一体,而且重点突出,更显示出首章的奠基作用。
看看是不是这样。
孔子说:“自己学习了,又不断地将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实习(“习”解为实习更好,比温习更深一层,温习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实习是学习基础上的运用),不是很高兴吗?有弟子从远方来,与我共同学习交流,不是很快乐吗?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而不被人了解,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风范吗?”
那么,首章的重点就一目了然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不仅自己学习,而且与人共同学习,并且注重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君子品行,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运用,培养自己的君子人生。对首章作如此解,不仅与孔子的志向相吻合,也暗合全书的主旨。
有学者认为,首章三句话借孔子的自述表明其学习的三种境界,即温故知新之乐、与人交流之乐、不求闻达之乐,不失为独到的见解。受此启发,我认为,孔子之此三境界比较起王国维的为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要轻松得多、豁达得多,效果也应该好得多,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孔子所提倡的“乐学”,起码不致让学习者对学习厌恶、恐惧。
至于有人提出,为什么孔子将弟子称为“同门之朋”?我以为是孔子谦虚美德与平等互学精神的体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思考,不思考,读得的只是死书,如果读《论语》首章,不作思考,生吞活剥,鹦鹉学舌,终究不可得其真旨。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思考,不思考,所学无益,而且可能造成思想的迷乱。
这也是我体悟《论语》首章所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