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5 00:00:00 作者:苗麟生 来源:今日高邮
晚上,伫立在窗前,忽听到蟋蟀的鸣叫声,感到十分亲切。
我从小对蟋蟀就怀有喜爱之情。十一二岁时,我在私塾里念《论语》,虽大声读着“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却不知这书上说的究竟是什么。而课桌对面的同学,读的是新国文,其中有一课叫《蟋蟀》。大概是爱屋及乌吧,听他读了几遍,我居然会背了!课文是“秋天有蟋蟀,鸣于墙下。弟问姊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姊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此文写的是我熟悉的东西,非常喜欢。但它说“蟋蟀有四翅”又让我有点不高兴了。明明雄蟋蟀只有两翅,它振翅歌唱时,看得最清楚了!其实,那时所有的男孩都知道,有四翅会叫会飞的那种昆虫,体形像蟋蟀,且比蟋蟀大得多的,叫油葫芦。雄油葫芦的声音柔和,性不好斗。油葫芦是没有人玩的。
秋天来了,我和其他男孩一样,准备捉蟋蟀了。捉蟋蟀最好的地方,是被鬼子拆掉砌鬼子窝的那座省立师范附小的废墟,上面满是碎砖破瓦,蟋蟀就在里面。每个人都根据叫声作出判断,明确方位,然后,蹲下来抠砖翻瓦。忽然,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就立即用手去拍。有时,拍到的是雌的,只得放掉;有时拍得过猛,结果,被拍死,感到可惜。
后来,我发现,最先跳出来 的是雌的,待你回头再找雄的,它早就溜之大吉了。
于是,我就改变策略,当蟋蟀一跳出来,我不忙下手,等看准再拍是来得及的。
我把捉到的蟋蟀放进竹管里,塞上小布团,继续捉。
那时,孩子(还有极少数大人)捉蟋蟀,腰上都别上一两个小竹管。做竹管的竹子比大拇指粗些就行,一头留着节疤,一头去掉节疤,约六七寸长,再在竹管上开一条5寸长的细槽。这样,蟋蟀放进去不会被闷死。
镇上有两家大人捉蟋蟀的方法和小孩子不同,他们用钢丝钎子从墙缝里把蟋蟀赶出来,然后用铅丝罩子罩住它,再用一块纸板子插进去,蟋蟀就被捉到了。这样捉,蟋蟀不会受伤。他们把蟋蟀捉回家,一个瓦盆只放一只,不像我,一个安上玻璃的蚊香盒子里放上七八只。
一天晚上,我家门口石头缝里有蟋蟀叫,声音轻脆,洪亮。我忽然想起有一同学的爸爸说过,石头缝里的蟋蟀叫石驹,非常狠。我就把这话告诉爸爸和三舅,爸爸去拿玻璃小缸,三舅打着手电和我一起捉。有大人帮忙,蟋蟀很快被捉到放到小玻璃缸里去了。一看,是“三尾子”!不过,中间的那尾子和油葫芦一样,是一对收起来的软翅。这样的蟋蟀,几十年来我就看过一次。
看看这只蟋蟀是否狠,我把它和那七八只蟋蟀放在一起,谁知,它野性十足,立即张开嘴,露出一对大钳子乱咬一通,那七八只蟋蟀乱逃瞎窜,逃命似的。于是,它自鸣得意地高歌战斗的胜利。
第二天,我告诉同学,三舅帮我捉到一只会飞的石驹,真厉害!他们羡慕不已。
蟋蟀大声鸣叫,引出我一段美好的回忆,我甚至有再捉一次蟋蟀的冲动!我多么希望,如今的父亲们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捉一两次蟋蟀,使孩子从心底里获得一种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