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异乡人

2014-09-22 00:00:00    作者: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异乡人是漂进陌生河流里的一叶小舟,不谙水性,但仍需航行。

我曾经三度离开故土,独自在异乡漂泊了十八年。或许是因为自己饱尝过独在异乡的滋味,我对身边的异乡人多了份关注。

小毕是一个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东北人。认识她时,我刚刚被检查出空腹血糖高得离谱。足足一个月,我远离油肉米面,只和那个叫做“大白菜”的家伙厮守,终于有所收获。就在这时候,太太建议我:给小毕调理调理吧。我问怎么调理?太太说,就是刮痧、拔罐、推拿、按摩。太太强调说,这小毕确实有两下子。我将信将疑。但有一点我还是有些相信的,那就是刮痧。在我很小的时候,也就六七岁吧,我经常看见我奶奶从枕头下边摸出一把牛角梳子,用梳把在自己的脖子上、颈上一下一下慢慢地刮。我问过奶奶这是在做什么?奶奶告诉我说,刮刮痧呗。或许因为这一点认知,我开始认识了小毕。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小毕三十岁出头,经由本地的一个朋友介绍,她从遥远的黑龙江来到了我生活的这座小城。理疗是她谋生的手段,也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更让我同情的是,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幸,小毕还得抚养她年幼的儿子。

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土著”。在这个城市里,小毕没有亲戚,也没有更多的朋友。她在这个城市里所能拥有的资源就是空气、她自己和属于她自己的一双手。儿子是她生活的希望。她必须用自己的一双手养活自己、哺育儿子。因此,她的努力在我的面前展示无遗。

她是在我家的后面租的房,离我家很近。一间工作室里放着两张小床、几本书,另外就是一些理疗用品。一开始生意并不太好,很多人不太认可这种刮刮拔拔就能治疗小疾、保健身体。但小毕是一个既能做也能说的人,她的手在做什么,她就会告诉你为什么。这还是需要些真功夫的。时间长了,有不少人从她的理疗中收获效果,口口相传,小毕明显地忙了,经济上也有了好转。小毕很累,但很开心。

起初,小毕是不接收任何一位男顾客的。洁身自好,不招惹是非,是小毕在这个陌生城市的生存信条。我不知道私底下我太太是如何为了控制住我的血糖而和小毕沟通的,总之,她接收了我成为她的第一位男性顾客。小毕很喜欢读书,只要时间空下来,她就抱着本《黄帝内经》或《易经》或其它什么书认真阅读。这让我非常意外。有一次我和小毕开玩笑,你不是在看《易经》吗?不接收男顾客,你的内心情感是不会平衡的,你这种火烈的性格也会升温的。她笑笑对我说,哥,我特别信任你和姐。我的内心一阵温暖。

我曾经和太太说过,一个外地人,又要养孩子,不容易,你得多关心一下小毕。太太对我说了一段她和小毕的过往。太太是个热心人,善心很重,我知道她少不了对小毕关心。同意为我理疗,很大一部分是小毕为了回报我太太。独在异乡,情感的孤单自不必言。多收获一份别人的关心,这是最温暖的前进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能够给予的,何必吝啬?想想自己二十岁毕业后做了教官,无锡籍教学组长总是在“倍思亲”的日子里,约请我们几个“怪孤单”的手下去他家小酌。我在另一个县城曾经工作过两年,就因为一句“我喜欢吃鱼”,许多身边的同事用他们的关心让我满足了食癖。我曾经身有小疾。住院治疗期间,我的一位老首长坐了三十来分钟的公交,为我送来一盆热腾腾的鸡汤……这些无法忘怀的温暖点点滴滴地注入了我的生命,让我明理,教我感恩,催我向上,引我成长。

小毕没有作息时间。顾客多的时候,她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几位邻居对她倒也挺好,东家盛碗饭,西家一盘菜,也能让她们母子俩落个饱肚子。但小毕从不想自己欠谁的。哪位邻里有什么小疼小痛的,小毕一定会主动伸手,且分文不收。有些顾客的毛病不能很快见效,固执地认为小毕是骗她们,有的甚至跟小毕打起嘴仗。小毕据理解释无用,便会坚决地退回费用,不再坚持为他们调理。她说,做事也要讲缘分。小毕这句话我特别相信。

其实,身边的外乡人不只小毕母子俩。贵州的梅子、安徽的小艳子,还有甘肃的小黄也都是和我们家走得很近的,尽管她们都已经在这个城市安了家,但远离父母兄弟姐妹的感受不是一个家就能替代的。我支持并努力协助太太给予她们以大姐式甚至母亲一样的爱。职业平民化并不介意,也不在乎我们家的资源让她们使用。时间让我们之间粘得很紧,知心的话有时候说得很深,这让我和太太得到了许多的宽慰,更让我获得了回报那些对曾经身在异乡的我给予很多关爱的人的满足。获取是一种幸福,给予何尝不是?缘分到时,真情是唯一可以信赖的纽带。

小毕常常想念年事已高的母亲。得空时,她总是不吝时间,和母亲通个电话。有时候能聊上一个钟点,手机被煲得发烫。我曾经和小毕认真地说过,就在高邮找个对象嫁了吧。她也很认真地回答我,哥,我有老有小,还没轮到自己呢。我说你不能总是为别人活着啊。她笑笑说,哥,我还真认了这个死理:他们不是别人,他们也是我。

尽管小毕的儿子已经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走进了这个城市的一所小学,但,四年多以后,小毕还是带着孩子返回了远在东北的故乡。那天我起了个早,晨光初露时,把她娘儿俩送上了北去的汽车。临别时小毕话显得很少,这与平时大不相同。倒是她的儿子小小伯伯长伯伯短地和我唠个没完。上车的一刹那,小毕回头对我说了声“哥再见”,我才发现她的眼圈有点红。

结束了异乡人的生活,她一定希望这车轱辘变成翅膀。但我也相信,这个远离她家乡的小城市,是不会从她的生命中抹去印象的。而对于我和太太来说,这位曾经的异乡人也会是我们永远的挂念。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