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4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印象中,每年元旦过后的这段时间在一年当中是最冷的,今年元旦后的最低温度已达零下8摄氏度。入夜,房间里开着空调,把床上电热毯的开关拧开,半躺在床上看看电视,整个环境暖洋洋的,舒适极了,今昔对比,现在冬天的日子真是好上天了。
几十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河面封冻与冰凌悬挂的现象非常寻常,而百姓的穿着却很简陋,空心套子的棉衣或着一身长衫,元宝口棉鞋、草窝子抑或钉鞋,双手往袖口里一操,女人头上戴个黑金丝帽子抑或扎个方巾,男人戴个蒙头蔽面的锅箱帽子,蜷缩着身体,低着头,行色匆匆。
锅箱帽子,因其形状像烧饭的锅箱子,故得名,也称罗宋帽,是一种保暖性能特好的男式冬帽,尤为老年人所喜爱。现在年轻人恐怕看也没有看见过。一是没人戴了,二是店里也没有这种帽子卖。然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记忆犹新,锅箱帽子料子是骆驼绒,柔软、轻巧、暖和。戴在头上,把帽子放下一半可以遮耳,耳朵不生冻疮;把帽子全部拉下可以遮脸,似如今影视剧中案犯或特警戴的面罩,可抵挡扑面而来的寒风。
锅箱帽子虽然暖和,但一般年轻人还是不喜欢戴,显老土,中老年男人戴它则理所当然。我小时候也偶尔拿老人的锅箱帽子戴过,那柔软、舒适、沾有老油味、暖烘烘的记忆至今还抹杀不掉。
冬天里的另一个温暖记忆是汤焐子。汤焐子又叫汤婆子、汤壶,是严寒冬天必备的御寒物品。在那个条件艰难的年代,寻常百姓家连烧个热水也不容易,茶炉子无疑是雪中送炭的伙伴了。每逢寒夜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到街头巷尾的茶炉子去提点滚烫的开水回来,用它来洗脸,烫脚,再灌满“汤婆子”,然后再将“汤婆子”塞进被窝,寒冷的冬夜里也就有了温暖的保证,这种温暖且可延续到第二天清早,到起床时,汤婆子里的水还是温热的,正好洗脸。
以前的汤焐子多为铜质,以后才逐渐出现了锡质或陶瓷或白铁的。再后来人们还用橡胶热水袋甚至盐水瓶代用过,但都不如铜质的汤焐子。汤焐子是一种扁扁的圆壶,一般为南瓜形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灌足水的汤焐子旋好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且不容易被烫伤。
汤焐子是严寒冬天必备的御寒物品,几乎家家都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些人家为了填饱肚皮,将铜汤焐子当废铜卖掉或变换成米油充饥了,铜汤焐子越来越少,也越发珍贵。我岳母家有一个铜质和一个锡质的汤焐子,一个像扁扁的南瓜,一个呈椭圆形,由于年代久远,都被使用得溜光锃亮,几乎能当镜子。我爱人与女儿都享用过它们的温暖,遗憾的是现在只能放置在橱柜里,无人问津。
冬天里的另一个温暖记忆就是铜炉子,里面放的锯屑或草木灰,焐手烘脚都是不错的,有时我还会在里面放一些蚕豆之类的,炸了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